虽然已放寒假,南京林业大学新图书馆前草坪上仍很热闹。一个以喜迎狗年为主题的“狗狗趴”创意作品吸引了许多孩子爬上爬下。这是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利用回收的旧作品、木板等原材料,精心创作的“儿童乐园”。
在南林大,像这样的课堂延伸和实践无处不在。“作为一所以生态、环境为优势学科的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必须响应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勇担‘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具有绿色担当、文化自信、综合艺术素养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南林大校长、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王浩说。
走出教室建“课堂”
一个披着蓑衣的稻草“老人”站在船头,一排竹木为材的“编钟”随风飘荡出优美的乐声……这学期,南林大园林学院学子来到南京溪田生态农业园,就地取材,将这里变成充满文化韵味的园林景观。
“老百姓种完田就把稻草烧掉了,我们将稻草再次利用,搭建成艺术品,可供大家欣赏游玩,体现了另一个层面的价值。”南林大风景园林学院大一学生汪世豪说。据介绍,稻草景观设计竞赛是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3+2+2”课外创新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林大还设计了“专业前沿+学术思辨类”和“非专业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学术讲座,以及“境外拓展游学”和“境内社会调查”两类社会实践活动,与3类竞赛一起构建了“3+2+2”课外创新育人体系。
园林学院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参加很多实践项目。在这些项目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一起设计、绘图、建造,直到“景观”从他们手中诞生。
“学生从课堂走到田野上来,真正把理论知识和脑子里面的构想落到实处,是‘3+2+2’课外创新育人体系的目的。”南林大风景园林学院院长王良桂表示,现在园林专业的理论课时约40%,而实践专业培养体系占到60%,让学生了解民情、了解土地、了解自然,可以避免其成为只会“坐在家里画图”的学生。
打开边界办专业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能不能在南京实行?”这是园林学院学生经常提出的专业性问题。随着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园林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园林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海绵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也让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受到很大关注。
根据学生需求,这两年南林大每年举办20多场园林专业前沿和学术思辨类讲座,并邀请正反两方面意见的专家进行“对话”,不断拓展专业的边界。国家级非遗传人“金陵神剪张”、日本石田流花道会会长石田秀翠等,都先后来南林大举办活动,中国传统书画、剪纸、小糖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计划地被引入。
学生们也“大胆尝试”,针对南京老城区农贸市场进行功能和景观改造,让卖完菜大部分时间闲置的市场供老人和小孩下棋、打牌,发挥了其额外的生活和休闲功能,作品也荣获住建部建设教育协会和亚洲园林协会共同举办的“园冶杯”风景园林毕业作品一等奖。这项设计正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灵活运用。
“这些实践内容紧紧围绕专业,但并不直接是专业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多样化教育,培养园林学子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艺术素质。”王浩说,风景园林应从历史、社会、自然中汲取营养,从而探索正确的设计源泉。园林专业这些年不断压缩专业课理论课时,推动学生花大量时间沉浸在专业相融的领域。
在南林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景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盒子,还你整个花园。”学子们将一个个国内外流行的设计取向,结合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画”在园中。
千山万水“植绿人”
走在江苏徐州的小南湖风景区,翠屏北眺、碧水相依的生态格局尽收眼底。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旧貌换新颜,源于王浩及其团队的出谋划策。近些年,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为60余个城市改善了品质形象。
绿色,是时代发展的底色,也是南林大的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土地的尊重、对本国文化的自信。”王浩说,比如把稻草制成板、把稻草变成艺术品,这个过程相应就会根植自然理念、文化自信。
自2013年以来,南林大每年组织100余支研究生实践团队,进行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的社会调查,在当地农村开展生态、景观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调研与科技服务,深入城乡传播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理念,同时通过水杉大学生创业园、毕业设计展等方式孕育“绿色成果”,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
在王浩心里,作为林业高校,应当让所有学生都学习生态知识、所有学生都具有生态理念、所有专业都有绿色特色,让学生树立生态思想,传播生态文化。
如今,每年的各项比赛,南林大都尽可能将舞台搬到乡村、田野,将设计作品与周围环境和谐相生,让学生做田野大地的“美化师”,做环境的保护人。“我们今年的作品就在南京江宁一个有着‘天仙配’传说的度假村里,作品需要的材料都来自园内,竹子和稻草就地取材,作品很接地气,也很环保。”该校园林专业学生冯燕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