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建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属于宏观教育社会学层次,在多个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他看来,教育是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与手段。但文化再生产的发生不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造成的,而是包括家庭、社会及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只是文化再生产的“转换器”,学校通过教育对社会结构进行复制,然后将“教育产品”(学生)输入社会。
如果说文化再生产成于教育系统,则始于家庭。布尔迪厄认为,形成文化再生产需要经过两个阶段才能完成。这两个阶段即是受教育者的早期社会化过程阶段和学校教育阶段。文化再生产理论把对受教育者的研究时段向前追溯到了受教育者的出生到入学前这一时段,提出了个体早期社会化这一观点。布尔迪厄坚定地认为,早期社会化是文化再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
从根本上说,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具有浓厚的问题导向意识,其要回答的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到底是由获致性因素还是由先赋性因素所决定的这个问题。先赋性因素强调家庭出身的客观影响因子,主要包括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等;而获致性因素则强调主体后天的主观影响因子,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及努力。先赋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而获致性因素则体现为个体后天所获的文化资本。从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来看,获致性因素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指的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