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反映了时代要求和先进教学思想,同时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立德树人思想在数学课程中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传统文化涉及算法、数列、立体几何、统计概率、圆锥曲线等内容,知识点涉及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论著,如《张丘建算经》《四元玉鉴》《黄帝九章算经细草》《数书九章》《九章算术注》等。教师要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让学生通过理解数学传统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数据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也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主要数学方法,已经深入到科学、技术、工程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能提升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适应数字化学习的需要,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形成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思维品质,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就像决策的司令部,课堂就像阵地上的军队在打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行动,教师的意识和思维需要转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新课标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课程。有数学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新课程标准中既有标准化又兼顾了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兴趣提供具体的个性化指导。教师从过去的中心地位,变成了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
另外,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大数据时代,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每节课要在两个合理性上下功夫:一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前一个合理性的核心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问题,后一个合理性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本活动经验问题,两者相结合,可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在实处。
这两个合理性的落实取决于教师的三个“本事”:
第一个“本事”是教师理解数学的本事。教师先要学好数学,才能做到教好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的逻辑意义,深刻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具有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观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善于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第二个“本事”是教师理解学生的本事。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只有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知道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第三个“本事”是教师理解教学的本事。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特点。
此外,教师还要有校本课程研发的“本事”。新课标中的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其中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数学教师可以编写数学传统文化读本,秉承教考协调统一的原则,将此课程贯穿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