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天水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天水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天水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迷心饭:迷心饭为米饭或撒饭,传言吃了它就可以迷住心,不再考虑任何事情,而一门心思地过年了。
2、打腊疙瘩:天水乡下在腊月八这一天清晨,人们早早起床,奔向山泉处挖冰块,俗称挖腊疙瘩。相传在挖来的腊疙瘩上就可以预测来年庄稼的丰歉。冰块上冻结成的图案像哪种作物预示哪种作物来年必然大丰收。
3、烙灶饼:祭灶节当日晚饭后,女主人要烙灶饼12张,寓一年12个月。
4、献灶糖:为把灶神的嘴涂甜,让灶神回天言好事,降福。
5、伏羲庙会: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会。
二、天水的简介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13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天水在以下七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
天水处于兰州、西安、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陇东南交通枢纽。陇海铁路、宝兰客运专线、连霍高速横贯东西,天平铁路、十天高速、天平高速和正在建设的天陇铁路、静天高速纵通南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运网络。天水机场开通直飞天津、杭州、南京、重庆、西安、银川6条航线,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历史文化厚重】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富集】
天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现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5A级1处(麦积山)、4A级7处。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环境良好】
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降水量500毫升以上。森林覆盖率36.7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中心城区绿地率35.8%,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350天左右。
【工业基础较好】
天水是全国三线建设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主要以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为主,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数控机床、中高压开关柜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航空维修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多个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项目承载能力较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农业特色鲜明】
天水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农业主要以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农林特产质优品繁,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樱桃、清水核桃、下曲葡萄、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农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前景广阔。
【人力资源丰富】
天水是全省人口大市,常住人口数仅次于兰州。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集中,技术工人整体素质较高。有7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羲里娲乡家政大嫂”等劳务品牌拥有良好口碑。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扣“三新一高”要求,聚焦“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发展定位和建设“五区五中心”的具体目标,深入推进“四强”行动,全力做好“五量”文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相继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等称号,五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连续六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三届12年获“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地市”荣誉称号,并获得“长安杯”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甘肃省园林城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0.33亿元,增长7.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10.3%;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1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22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88亿元,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6.07亿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51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4元,增长10.6%。
2022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2%,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