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阳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阳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阳江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阳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 阳江市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阳江都举行龙舟竞赛,内地在江河(漠阳江、鸳鸯湖)划龙船,沿海地区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区则舞旱龙庆祝。

据相关史料记载,广东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于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进驻水军。阳江城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十分频繁,当地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和阳江民间的龙舟竞赛活动,在梁、陈、隋朝时期已十分盛行,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据了解,早期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明、清两代已渐入民间,开始了广东阳江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由此发展成为今天的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逆水赛龙舟又称“逆水赛舟”,是阳江民间传统龙舟竞渡方式与外地的最大区别,其含义更多体现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种敢于逆水而上争拨头筹的胆略和气概,更利于磨练人的意志和斗志。

“四月八,龙船挖”。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龙种”就组织“壮丁”(龙舟赛运动员)把“滟”(赛后藏龙船的方式)在附近河涌的龙舟挖起,修整一番,装上龙头、龙尾开始竞渡训练。龙舟协会在河岸搭起龙舟棚,插上彩旗,贴上对联,敲锣打鼓迎当地神庙的“行宫”或宗祠祖宗神牌驻棚内供奉,又传香于龙舟头,以示神袛进驻了龙舟。

农历五月初一早(龙舟进水之前),各龙舟协会要举行由民间法师主持的庄重的“祭龙”仪式,先“旺龙”,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让童男童女和艄工、锣鼓手先后上船,“龙种” (当地龙舟协会的执事者,“龙种”之意为将“龙”的“种子”传承)披红带花坐到龙舟的前舱,“壮丁”们在持“龙珠”者的引导下,每两人持一根横木,分别穿在龙船底部,再划到附近河埠竹林采青,然后才外出参加竞渡。

当地的老“龙种”称,龙舟进水之前一定要择好吉日,还要走足“滑龙”(把龙身擦光滑)、“油龙”(用猪油把整个船身涂得滑泽发亮)等程序,待吉日良辰到来,再为龙舟装上龙首龙尾,将船体平架在高于地面的“龙枕”上,把龙首、龙尾用精良木材做的“龙揼”支撑着。

阳江龙舟一般长30多米,坐挠手50人,船上另有锣鼓手各一人,以壮船威。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

2. 中国南海(阳江)开渔节

阳江闸坡开渔节是广东省的十二大节庆活动之一,于每年的7月31日和8月1日这两天举办,节日由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年都有一个和南海有关的主题,如2012年第十届阳江闸坡开渔节的主题就是“南海开渔,幸福颂唱”,节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浓郁的渔家风情,主要活动有开船仪式、祭海大典、渔家嫁娶婚庆迅游、民间放生、文艺汇演、渔家大宴、文艺晚会等,不失为一道丰盛的渔家文化大餐。

渔家嫁娶婚庆巡游

开渔节最有意思的活动就是渔家嫁娶婚庆巡游了,渔家妇女唱起咸水歌,当地新娘子流行“哭嫁”,新娘哭得越厉害,表示越舍不得父母,新郎头戴毡帽。身穿唐装,递交彩礼之后就可以把新娘背上岸了,当地的婚事是在水上进行的,新郎新娘进入有车轮的“婚船”,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即刻出发,这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疍家人婚俗,他们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他们的婚庆巡游吸引数万游客的参观。

阳江闸坡疍家渔民以船为家,他们的婚嫁礼俗古老而神秘。疍民结婚时选择夜间出嫁,在凌晨择吉时举行拜堂。新娘身穿大红衫、黑色裙,右手持鬼婆扇,左手拿眼泪巾,头戴银髻,蒙上红丝巾。出嫁时男女双方亲戚朋友用对叹(唱)咸水歌来表达对新娘、新郎的祝福以及倾诉离别之情,嘱托之语。

阳江渔家婚嫁风俗,与岸上居民略有不同。

渔家婚姻关系一经双方父母敲定下聘,渔家女要提前哭嫁。他们把待嫁的渔家女安置一艘小木船中,由人陪伴着哭嫁。哭嫁有一定的文本和歌体,内容主要是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父母。渔女哭嫁,与她相好的姊妹,会拿着活计过来,边做活边伴渔女叹嫁,聊尽姐妹之情。

渔家女出嫁前两三天,要洗髻沐浴,夹毛仔,收拾得全身上下焕然一新。渔家女出嫁前一天,家里开始宴请亲友。亲友带来礼物,送给新娘,俗称“陪粉”。隔天,男家也送来礼物,俗称过礼,船家以海为家,结婚请酒都在海上举行。人厨这天,男女双方都各自把船互接起来,拼在一处,在船上开围摆酒。迎亲之日,喜庆进入高潮,亲戚朋友把酒狂欢,一直闹到天黑。天黑定,新郎带着班小伙子撑着船接新娘来了,新娘则由一班女伴护着,不让新郎船靠近。双方斗起咸水歌。内容主要是情歌。小伙子们唱得烦了,拥着新郎强行突破,攻上来把新娘背走,女伴们则追着他们泼水,气氛甚为热烈。

新娘被接回男家,安置在一只彩船里,小伙子围着新郎新娘闹房,直到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去。新娘新郎钻进船仓,合百年之好。

海上渔民婚嫁,没岸上人多礼节,风俗较为朴质,满带着情趣,沾带着古代抢亲遗风。随着时代发展,渔民全部上岸建楼房,渔家的婚嫁风俗渐被岸上人婚嫁风俗所代替,渔家旧式婚娶场面,已难看到。

渔家大宴

开渔前夕的渔家大宴也不容错过,这是2011年第九届阳江闸坡开渔节新增加的项目,当年设了200张餐桌,有2000多名游客和渔民参加;2012年第十届阳江闸坡开渔节将餐桌增加到500张,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和渔民参加。渔家大宴最初是为渔民饯行的目的,现在成了全民一家欢,现场气氛非常好,游客向渔民敬酒,吃美味的渔家饭菜,欣赏具有渔家风情的咸水歌表演,大家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气氛中。

阳江闸坡开渔节的晚上还有烟花汇演和渔家风情文艺晚会,有舞蹈、歌唱、魔术、小品、戏剧等节目,种类繁复,是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祭海开船仪式

渔节最为隆重的要数第二天的祭海开船仪式了,南海祭海仪式历史悠久,古代渔民 出海前要先祭海,祈求大海保佑他们平安出海,满载而归。新时期的祭海大典融入了“先求之,必先予之”的传统思想,是祖先的智慧在文化中的体现,并有保护大海、人类和大海和谐共处的意味。仪式开始的时候,有55名穿着传统服装、腰上系着红绸带的渔民在锣鼓喧天中步入会场,上百支写着“祭”字的小旗迎风簌簌,7米高的祭台上摆着苹果、糕点、金猪、糖果等祭品。祭台前面是彩纸扎成的小船和巨大的铜香炉,现场气氛肃穆。锣鼓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主祭人登台,点香向大海拜三拜,用柚子叶蘸酱醋汁洒向天、地、海,然后朗诵祭文,宣布开渔,上百只渔船蓄势待发,一声令下激涌前进,开始欢乐的捕鱼之旅。

3.阳江风筝节

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阳江风筝是广东地区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

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据说那时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块“仙掌石”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 《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到了清代,场面更为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可见当时之盛况。

阳江的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传统风筝又叫“生气风筝”,有“百足”(蜈蚣)、“灵芝”、“崖鹰”等10多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种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观赏的,叫“排蓬风筝”,常见的造型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10多种。还有一种“风蛾风筝”,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犹如飞机发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风筝高达10米,直径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几个人拉着跑,乘五六级风才能上天。最长的“龙利风筝”,长达30米,由100~200个糊着彩纸的小竹圈串成,圈两旁插上扫帚枝,状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缩,左右晃动,形神毕俏。 其中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

4.阳春高流河墟

高流河墟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这是一个岭南传承千年的墟集,从公元558年,从一条河流开始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每一年每一个五月初四延续未绝,一年趁一次的高流墟,它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高流河,号称“阳春三大怪”之一。说是一怪,不如说是一绝更恰当些,因为这是自古至今一种历史文化的绵延。

阳春市城北十多公里处有一条漠阳江支流,名叫高流河。该河发源于合水镇东南部五点梅峰西南山谷,河长17.7公里,从东向西流入漠阳江。高流河两岸经长年流沙淤积,形成广漠的大沙滩,一桥横架南北,高流河墟就开设于此。

据明万历县志载,“高流墟,城西22里,在南在堡牛栏湾(合水镇高流河桥边,距离县城12公里),回龙寺(已废)前,无铺户,每年以农历五月初四和七月十四日为墟期。”七月十四日墟期在建国后被废弃,其原因主要当日是“鬼节”,群众认为只上午趁墟,日中散市,时间较短,来回很不方便,故只保留每年农历五月初四的墟期。该集市主要买卖铁、竹、木农具制品。明万历十六年(1588),“高流墟”被载入《阳春县志》。

高流河水,集天地之灵气,流淌着神奇传说:开墟之日,浸过高流河水之竹木制品永不生虫蛀;墟日沐浴过高流河水之小孩不生痱子;高流墟当日下午必下雨;趁高流墟必须连去三年,才能带来好运;未婚男女相约趁墟,大多能喜结良缘;趁高流墟要早趁早回,下午最后离墟者必死等。这些传说使高流河墟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怪墟”,也为高流古墟平添了不少神秘感和吸引力,为了解、研究高流墟对当地文化、经济、生产、生活所赋予的存在意义和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研究的活标本。

高流河墟,野地集市,开商业文化之先河,一年一度,依期成集。每逢端午前一日,邻县的新兴、罗定、云浮、阳江、恩平及珠三角港澳台等地的赶集者云集于此,籍高流河墟这个平台,进行商品交易活动。

岁月更迭,物换星移,高流墟之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品种类逐年增加,其功能也与时俱进,更加多元化。古墟名声和影响闻名遐迩,墟场人气鼎盛,四面聚焦,八方来仪,盛况空前,堪称阳春民俗商业文化的一朵奇葩。高流古墟是一个历史产物,它对研究阳春的历史、成墟后各时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等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 阳江“夏至狗肉”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6. 阳江山歌节

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举行山歌节。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 在祈求农家丰收。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斗歌地点多在阳江市区北山公园内、市人民礼堂和市体育场。

二、阳江的简介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1988年设立地级市。2020年辖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代管阳春市,另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江滨海新区。土地面积7955.88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302.04万人;常住人口260.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1.14万人。

阳江市耕地面积14.8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2.03万公顷,粮食产量63.12万吨。林地面积4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4%,活立木蓄积量2764.08万立方米。阳江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16科867属1849种。全市发现矿产48种、矿产地278处,其中能源矿产有煤和地下热水,金属矿产有铁、铜、钨锡、铅锌、稀土等17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石灰岩、硫铁矿、石英砂、建筑石料、瓷土、泥炭土等27种。阳江市水资源丰富。全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8条,其中漠阳江、潭水河、西山河、那龙河、洋边河集雨面积800平方千米以上。全市建有小水电站501座,总装机31.41万千瓦,年发电量10.05亿千瓦时。阳江市海岸线总长度458.6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323.5千米,海岛岸线长135.1千米,全市共有122个海岛,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40个,海洋滩涂面积131平方千米,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1624平方千米。阳江是中国南海渔都,有闸坡、东平、沙扒、溪头、河北、对岸和江城7个经农业部批准的渔港,其中闸坡渔港和东平渔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沙扒渔港是国家一级渔港,阳江市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渔港较多的地级市。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品种105种。海水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盛产鱿鱼、鱼翅、海蜇、花蟹、对虾、马鲛鱼、石斑鱼等。阳江是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脚轮中心、中国五金美容工具中心、中国刀剪之都、中国五金制品(阳江刀剪工具)出口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中国餐厨用品出口基地,国家刀剪质检中心,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风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阳江是文化之乡,是中国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之市。土特产主要有阳江刀剪、阳江风筝、阳江豆豉、阳江漆器、孔雀石、春砂仁、阳江黄鬃鹅、双肩玉荷苞荔枝、马水桔、益智、粉酥、猪肠碌、咸鱼等。旅游资源主要有阳江市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阳春市凌霄岩风景区、阳西咸水矿温泉景区、阳东区阳江十八子集团工业旅游示范点、阳江市敏捷欢乐黄金海岸景区、海陵岛北洛秘境景区、阳春市春湾风景区、阳江漆艺院旅游区、阳东区东平镇大澳渔村景区、阳东福兴生态园景区、阳西县沙扒湾海天旅游区、江城区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等12家A级旅游景区,以及阳东区东平珍珠湾、阳春市春都温泉、阳春市玉溪三洞风景区、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阳江涛景度假村、阳西大垌山净业寺、石觉寺、北山公园、鸳鸯湖公园、金山植物公园等旅游景点。

2020年有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13006人;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1.9196万人;普通中学116所,在校学生15.20万人;小学164所,在校学生26.13万人。医院、卫生院100所,床位14766张。文化馆5座,公共图书馆5座,博物馆5座。

三、阳江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河源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汕尾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梅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惠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肇庆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茂名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湛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江门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佛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汕头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