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海口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海口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海口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海口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琼剧

琼剧是海南一大剧种,其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一般分为中板、苦哭叹板、专用腔、杂调和创作小曲等。中板比较接近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苦哭叹板在表现人物哀伤悲痛时使用,演唱时常带有哭泣哀叹气息,能摧人泪下;专用腔是为特定内容和特定人物所用的,有走神腔、教子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等等;杂调分为民谣、南无经、吟诗调等;创作小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们新编的一些小曲。

琼剧的曲牌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曲调相对固定,常用的曲牌有“程途”、“报春花”、“醒叹”、“哭流水”、“五回头”和“尾声”等。

海南八音器乐

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包括乐器,乐曲和乐队。

海南八音在唐宋代出现雏形,明代已十分成熟。明代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他于成化年间(1465-1487),与其儿子晋京,同选为宫庭乐师,著有《琶瑟谱》3卷、《八音摘要》2卷。海南八音器乐在清代就已经盛行,随后流布全海南岛,并随着琼侨的脚迹走向东南亚各国。

海南公仔戏

公仔戏也叫木偶戏,人在后台手持木偶,边唱边舞,音乐、唱腔、动作与琼戏没多大区别。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头戴帽子、发簪,身着长袍,演出舞台简便,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左右的舞台,用布幔围遮,演员在幕后唱戏,操纵的木偶在幕前表演,偶像表演程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剧情灵活运用。演出的剧目有历史戏、古装戏,也有现代戏,伴奏的器乐为海南八音。海口市现有公仔戏表演队10支,主要分布在三江镇、大坡镇和旧州镇。

海南椰雕

海南椰雕历史悠久,有“天南贡品”之誉。史料有载,唐代已有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椰雕因有鉴毒性能而流行于士大夫阶层,明、清两代,椰雕已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调查得知,300年前,道富村就有了椰雕工艺厂,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南椰雕已销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

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道富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毛主席。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椰雕有近百种展品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部分艺人还被邀远赴非洲、南美洲培训当地徒弟并帮助建厂。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省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纪念品《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就是海南椰雕花瓶嵌贝作品。

海南斋戏

海南斋戏是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海南斋戏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纳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发展成为斋戏。斋戏是海南戏曲的雏形,大约产生于明代,已有400年历史。

海南斋戏融会了海南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戏曲、音乐、杂技、工艺等艺术元素,成为保存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斋戏是民俗活动的产物,也是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

海口天后祀奉

海口天后祀奉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已700多年。其活动形式极具民间信仰的代表性。

妈祖尊为海上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各地都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而海口天后祀奉作为妈祖信俗的其中派系,也有着自己的演进过程和特征。

海口天后祀奉集中展现了海口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和妈祖文化。海口作为内陆迁民来岛的主要生活区,各种原始宗教以及本土道教都在海口繁衍发展,而后形成以道教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海南宗教文化。天后祀奉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俗传统更迭交错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每逢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天妃宫)便会举行祭典活动,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从元代延续下来的天后祀奉活动,体现了海口民众对妈祖精神的景仰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信俗在海南流布最广。从唐代沿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海口市乡村是冼夫人军队的驻营地,也是海南“军坡节”的源头,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极具代表性。

南北朝至隋朝,岭南族首领冼英(后称冼夫人)辅佑丈夫高凉太守冯宝,派军南下,平乱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去世后,海南人民建庙缅怀。

自唐代以来,海南岛先后建有100多座冼夫人庙(现存60多座),每年农历二月是庙会活动的高峰期,称“军坡节”。庙会活动期间,村民仿当年冼夫人出征的壮观场面化装巡游,俗称“装军”。“军坡节”集中展现民族历史、民俗、民生和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弘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省级(9个)

海南虎舞

虎舞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说虎舞起源于道教,因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而在百姓中孕育出虎舞的雏形,到了南宋朝时便形成了虎舞。

三江虎舞始于何时,史料不详。大概自明代中后期随中原移民传入。据明《古氏南迁》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历尽艰辛,难险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盛物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虎舞觅食,斗虎擂台,谁能分真假焉!”。虎舞的产生与中国历代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老虎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威武的动物,既显威风、又壮权势。

虎舞自明朝由中原传入海南,大约三百多年。在海口三江镇及其周边农村现有七支虎舞队伍。虎舞带有厚重的传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喜爱,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海南麒麟舞

麒麟舞流行于中原地区,明朝中叶随迁琼始祖传入,全岛各地都有过麒麟舞队,解放后逐渐失传。如今,海口羊山地区永兴镇的昌儒、吴洽、儒东等村仍有人会跳麒麟舞。

麒麟舞,也叫“麒麟送子”,但不是简单的“青童骑麒麟,送子到人间”,而是由乐师8人、舞队7人组合而成。其乐师乃八音弹奏组合,舞队则由元帅、家院、土地爷和4个天兵组成,人员虽不多,但表演生动活泼,舞姿矫健,场面壮观,声乐嘹亮。

麒麟舞表演,开始是元帅奉玉皇大帝之命,带家院、天兵到尘世,由土地爷前导引路送麒麟。于是,麒麟在人们的翘头以待中歌舞腾跳,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情趣盎然的感觉。

海南粉烹制技艺

海南粉,海口人称腌粉。海南粉以其特有的发酵制作工艺制成的细粉丝,以及精选的各种拌料和独到的腌制方法,使其具有香、滑、软、韧、爽的独特风味,深受群众喜爱,其美名已是远播海外,很多早年远离家乡,漂流海外的海南侨胞,回到海南的一个愿望就是品尝一下久违多年的海南粉这道美食。

据传,海南粉具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海口人自古以来,每逢娶亲、嫁女、生日、满月、公期,款待亲戚朋友,筵席上总有海南粉这一佳肴。许多餐厅、食堂常有供应。在海口地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海南粉的粉店和小摊,一些老字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粉摊更是大受客人喜爱。

海南龙塘雕刻艺术

龙塘民间雕刻艺术起源于陶瓷业的泥塑,延伸到石雕、木雕,一脉相承,互为影响。从元代开始就有了石雕、木雕,到了明朝,工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在神像雕刻方面。当时的雕刻艺人继承了我国北方雕塑的优良传统,吸收了一些外来手法。明、清两代富有人家建造房屋石木结构,四围墙体雕琢光滑,室内栋梁大多为菠萝蜜或花梨格木结构,上面雕刻的花纹细致,雕饰精美。而现代土木结构的房屋,还延续了明、清石木结构的特色。

1995年,龙塘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石雕)之乡。龙塘民间雕刻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华文明,塑造艺术精品和延续乡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府城元宵换花节

府城元宵换花节原为“换香节”,俗称“驳香”(谐音,海南方言)。元宵换花节是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民间传统节日,其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从祖先沿袭下来的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民众节日。

府城镇是古代琼州府的所在地,是明代名家丘浚、海瑞的故乡,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海南省文化、教育的中心,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换花节庆典的场所。

1984年,当时的琼山县人民政府针对换香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倡以换花代替换香的文明举措,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同时,在元宵节的各类民间活动中也增添了许多有益的文体项目,从而形成了集博爱、吉祥、友谊、欢乐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活动。

土法制糖技艺

蔗糖是海南岛的特产。海南省海口市遵谭镇农民利用传统的土法工艺制成的红糖、白糖,一直都是海南土特产的一大农副产品。据《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载:传统制糖业在遵谭镇有六百多年历史。

传统土法制糖是以本地种植的甘蔗为原料,经过榨汁、煮熬、凝固等工序将榨出的蔗汁糖条、糖粉,在制造过程不加入漂白剂、疑固剂等化学物品。废品也可循环利用,如甘蔗渣可酿酒、造纸、有机肥料及农家燃料。

土法制糖有较高营养及药用价值。红糖是中药中的药引,《本草纲目》记载: 红糖有健脾养胃之功效。《滇南本草》记载: 红糖有温中补气的作用,是产后妇女的滋补品。

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

海南黄花梨号称“国宝”,其木材质坚硬,纹理奇丽,结构细密,极耐腐蚀,木头干燥后不变形,精加工后光泽油亮,是制作各类高级家具和工艺品的最理想的原材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制作海南黄花梨家具的手工技艺本身所代表的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乡土文化,以优等材质和高超技艺所创造的家具,它本身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人们喜爱海南黄花梨木家具,欣赏其精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艺,从审美的角度凝视黄花梨木家具的华贵、典雅,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已经远在享受之外。

海口市的龙塘镇、龙泉镇等地仍活跃着一批优秀工匠。1000多年来,这些地方的艺人代代承传,一件件黄花梨家具精品相继诞生。著名艺人吴坤桃(1892-1924)的传世佳作“花梨屏雕”,雕刻技艺出神入化,可谓炉火纯青,堪称稀世珍宝。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镇著名艺人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献艺;1996年,龙塘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

鹿龟酒酿泡技艺

鹿龟酒是中国南方汤药味饮酒的酿泡代表作,其相关酿造、泡制技艺的产生、传承、发展均在海南省。这一技艺的重要载体就是海龟龟甲和海南坡鹿鹿骨胶;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海龟和海南坡鹿都已成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鹿龟酒的配料亦已改为人工养殖的山龟龟甲和人工驯养的马鹿骨胶。鹿龟酒的酿造与泡制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代医药学家王三才的《医便》和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龟甲鹿骨泡制于酒,相寖入药的记载。由于南方人喜饮带有汤药味酒的习惯,故久而久之,鹿龟酒便成了海南岛上独特的家常饮酒,其酿造和泡制技艺也因此得以传承与发展。

鹿龟酒传统酿造及泡制技艺包括米酒的酿制与质量选择,龟板胶与鹿骨胶的熬制、泡制过程,煮酒熬胶的温时控制,以及后期成品的勾兑尝品等多方面的技艺及相关法则。

鹿龟酒始于明代,兴于晚清,盛于上世纪中前期;曾是琼崖纵队药食同济的保障物品。鹿龟酒传统酿造和泡制技艺是在特定的时空氛围下孕育、定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

琼式月饼制作技艺

琼式月饼由苏式月饼演变而成的,大约有300多年历史,是苏式月饼与广式月饼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广式月饼的糖浆皮突出“软”的特点,包入苏式月饼油酥心产生“酥”的特点,经过几百年锤炼,不断改进,形成琼式月饼“松、酥、软”的鲜明特征。

琼式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品种不断增加,花样不断翻新,同时,吸收不同地区差异品种的优点,加上本地区的独特自然原材料的优势(如椰子,菠萝)等,形成极具海南口味、口感的独特风格。琼式月饼不仅是美味的点心,而且是海南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品尝琼式月饼更是精神享受,文化与怀旧心灵的交流。

市级(2个)

海南狮舞

海南的狮舞明代已有史书记载。明《正德琼台志》云:“装僧道、狮鹤、鲍老等剧,又装番鬼舞象,编竹为格,衣布为皮,或黑或白,腹围贮人,以行代舞。”清《崖州志》记述节庆时“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海南岛有来自我国各地的移民,传入北狮和南狮两派风格,海南狮舞将北狮和南狮的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文武兼备,有舔毛、搔痒、抖毛等斯文温情表演,也有跳跃、翻腾、爬高、跌扑等勇猛动作,更显得多彩多姿。海南狮舞的表演程序可归纳为三部曲:狮子醉醒、狮子出洞、狮子“采青”。采青的情节来自海南民间的“采青”风俗。元宵节时,青年外出采摘“青菜”,以象征“青春”和“发财”(海南方言青菜的谐音)。采青情节表演狮子爬高“采青”的高难度动作,舞狮高潮迭起。

海口龙舞

龙舞是中国汉族的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手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在历史文籍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

海口市龙华区、美兰区都有舞龙队伍。逢年过节,海口街坊乡里的民众都喜欢扎龙、舞龙,尤以龙文坊的舞龙活动著称。龙文坊是海口历史最悠久的街坊之一,因其状似两条龙须,被认为是龙的家乡。逢年过节,居民们便聚集在龙文坊附近,造龙、舞龙,庆祝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活动高潮多在农历正月至二月间。清朝末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文坊的龙队沿街游行表演,龙队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成为当时海口的一大盛事,为海口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喜庆、祥和气氛。

海口龙舞体现造形艺术特征,民间武艺表演特征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繁荣地方民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海口的简介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口从发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自北宋开埠以来,海口市随着海南的发展而形成相应的规模。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口市融汇在祖国历史的激流中,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脉搏搏动而涌动。海口于1926年建市,1950年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地理

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 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地势

海口市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气候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早,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

土地

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沙页岩砖红壤、带状潮沙泥、滨海沙土。土壤土种共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

水系

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有鸭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境内还有演州河、演丰河、白石溪、罗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凤谭、铁炉、东湖、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风、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近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14.6、30升/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达200—350米,老海口、秀英两段可采量共27万立方米/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海滩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温25℃,最高34C,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 — 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寓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傍岸泳区。

植物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天然植被主要为南方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灌木草丛植物种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于东北部沿海一带的滨海红树林群落,主要有红树、海蓬、木榄、红海榄等;分布于东南部的稀树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萝树、榕树、海棠、荔枝等;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的稀树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节草等;分布于南渡江以东、三门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节草,伴生蜈蚣草、鸭脚草等;分布于西部羊山地区的杂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阳木、苦楝、山苦楝、五叶牡荆等,以及分布于北部沿海的热带滨海沙生群落、热带滨海草滩群落。主城区以人工植被为主。人工植被由热带区系植物的各种栽培种组成,如桉树、木麻黄、樟树、相思、棕榈、橡胶、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经济林和园林树种,以及龙眼、荔枝、椰子、杨桃、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果树树种。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绿,种类繁多。主要的植物种类中,粮油类有水稻、玉米、薯芋、豆类、芝麻等;瓜菜类有各种瓜类、青菜类、茄类、椒类和葱蒜等;水果类有荔枝、龙眼、菠萝、柑桔等;经济作物类有橡胶、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类有海岛棉、木棉、红麻、剑麻等;竹类有麻竹、黄竹、石竹、金竹等;林木类有木麻黄、桉树、相思树、海棠等;草灌木类有席草、白茅、竹节草、野牡丹等;花草类有茉莉、菊花、杜鹃、大丽等;水生植物类有江篱、马尾藻、水浮莲、红萍等;中草药类有土花椒、黄牛茶、穿破石、了哥王等。近年来,随着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海口市引种的植物优良品种不断增多,植物种质不断丰富。主城区椰子树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称。

动物

海口市陆生动物有野生和人工饲养的两大类。野生动物中,鸟类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种;兽类有赤麂、鼠类、野兔、蝙蝠等;爬行类有蛇类、龟、鳖、坡马等;昆虫类有蜂类、蚁类、蝴蝶类、蜻蜒等,以及青蛙等两栖动物。人工饲养的动物以禽畜类为主,包括猪、牛、羊、狗、猫、兔、鸡、鸭、鹅、鹌鹁、鸽子、蜜蜂等。水生动物有马鲛鱼、石斑鱼、带鱼、鲳鱼等100多种海洋鱼类,青鱼、草鱼、罗非鱼等数十种淡水鱼类,对虾、青虾、角虾、青蟹等二三十种虾、蟹类,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蛎等贝类。近年来,海口市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批优良动物种质资源陆续在海口落户。

三、海口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一).海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二).玉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三).贵港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四).钦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五).防城港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六).北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七).梧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八).桂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九).柳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十).南宁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