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巢湖过年有哪些习俗,巢湖新年风俗整理

巢湖民间春节从腊月十三就已经拉开了序幕,民间有句俗语:“十三掸尘,二十三送灶,老头子对着老奶奶笑,吃肉的日子就要到。话不多说,快看看咱们巢湖年前有哪些传统民俗。

6.jpg

掸尘

到了腊月十三(也有少数在二十三、二十四),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民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先掸扫屋梁、墙角挂着的蛛网灰吊,以及家具门窗上的浮尘,然后清除室内、庭院、拐角的积淤的垃圾,再疏浚明渠暗沟的臭水污泥,还要清洗日常用的茶饮吹厨等生活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与掸尘习俗相伴随的另一个生活习俗,就是每到腊月年关,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理发。因为正月里不能剃头了,剃头匠也不“开剪”。这个习俗和一个传说有关,就是自清兵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发,汉人心怀不满,便编出了一句“正月里,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谣。其实,这句民谣里暗含着“正月不剃头——思旧”,是对旧明王朝的怀念。

送灶

是指腊月二十三送“灶老爷”上天,也叫祭灶节。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王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巢湖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祭灶的礼仪由男人主持和参与,女人要回避。

少数地方还流行在大年三十晚上举行接灶的仪式,相对要简单些。另外,送灶的时间还有“君三,民四,穷光蛋二十五”的习俗,意思是富绅豪门与贫贱之人是不能同一天送灶神的。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者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巢湖北岸少数山区民众过小年风俗较为特殊,从山上背块石头放在香案上,再焚香祭拜燃放鞭炮,吃年饭,过年从此开始。腊月二十八日,家主以外大人小孩用艾水洗澡,二十九日不准洗澡,三十晚吃过年夜饭,家主才可洗澡。

年关

巢湖民间习惯把送灶到除夕这段时间称为“年关”。依照旧俗,此时正是债主上门讨债的集中阶段,穷苦人被逼无奈,只好外出躲债,以求“过关”。年关也还有关闭、结束过去,重新开始未来的涵议。

打年货

购买、置办过年所需的各种食品、用品,巢湖方言称这一过程为“打年货”。过了掸尘日,大家小户就开始张罗着打年货,割肉打酒、买鱼买虾、杀鸡宰鸭;请菩萨,买香炉烛台、红纸对联年画;做新衣新鞋,买新袜新帽;买香烟茶叶、糕点糖果,还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儿童玩具;甚至麻将、纸牌、纸元宝、冥币和皇历书等,几乎无所不包。

杀年猪

一般都选在腊月二十八九,离春节没两天,这样能保持新鲜。少数地方也有腊月二三十(或二十四)过小年时杀年猪,并把猪头送到土地庙作贡品,以求土地老爷保佑。

纸糊年

它传达出民众的两个观念:一是春节要节俭,不可铺张,只要有个红红火火的意思就行;二是它形象概括了民间春节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

“纸糊”之一是春联,又叫门对子。源于古代以桃木板刻写神名,悬挂门旁以求驱邪禳灾的习俗。巢湖有句俗语:“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说的是在祭灶以后,民间便开始张罗写春联了。

“纸糊”之二是门花,也称“五福”“欢门”等。此俗源于明间传说,姜子牙功成名就后,封妻子为“穷神”,职责是让为富不仁者变得穷愁潦倒。

为避穷神,家家户户便将新纸剪破,贴在门楣、窗户上,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具有强烈喜庆意义和装饰意义的民间剪纸“五福”。

“纸糊”之三是年画,与春联应该是同根同源,老祖宗都是挂在门上的桃符,只不过一个是字,一个是画。最初是门神画,到了明代,年画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

腊月送走灶神后,当家主事的男人就是忙着换年画了。选购年画有讲究,堂屋要有中堂画,这是“定堂星”,讲究个满堂生辉,与正在期望中的高寿、多子、中榜、发财相应对。

“纸糊”之四是挂灯笼,年前各家各户都要悬挂灯笼,大门外挂的灯笼为一对,大户人家为大灯笼,小户人家只是手提的小灯笼,灯笼上一般要标上本户的姓,以及本宗族词堂号,如王姓的“三愧堂”,苏姓的“眉山堂”,张姓的“百忍堂”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