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人民过年和过春节,是指从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延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才结束。共计20余天。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春节期间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要回家团聚,亲戚朋友要上门“拜年”。迎来送往,接待频繁,所以必须在过小年之前就开始置办年货。买回家人喜欢吃的鸡鸭鱼肉,购好接待客人用的烟酒茶食,置好香烛和烟花爆竹等。益阳的农家都喜欢自家养猪喂兔,放养鸡鸭鹅鱼。每当隆冬腊月到来时,家家户户要“杀年猪”,“处鸡鸭”,自行熏制干鱼腊肉、干鸡腊兔等农家特色土菜,还要做年糕,碾糌粑,蒸糯米泡甜酒;炒好花生、瓜子、炸好巧果、地瓜片等。加上自己家里留下的部分蜜桔。另在市场上买回一些时兴水果、糖果、糕点等。年货添置十分丰富,多彩多姿。目的是要让前来拜年做客的亲友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
2、户户大清扫:益阳人民讲究清洁卫生,特别是过年过节,更加讲究家家户户做到干干净净过新年。平时由于忙于生产劳动,清扫活动较及少,因此在年前停止了一切生产劳动,专门安排几天时间,把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搞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扫除。扫净屋内灰尘,擦亮门窗玻璃,房前屋后的枯草落叶,统统都不放过。被套床单、窗帘蚊帐要来一次全面清洗。个人卫生也要十分讲究。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也要大搞卫生。“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是旧时代的一句俗话。男人剪头发剃胡子,女人也要整发美容,小孩也兴理个发,如今都不算什么稀罕事了。这样,才能做到清清洁洁过新年。另外还要添置新衣服,鞋帽等,全家人打扮一新,新年新风貌。
3、祭祀灶神爷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其实在汉以前祭灶是在夏天。相传,在汉代阴子方在腊月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改以腊月为“祭灶日”。是日,家家户户在灶前贴两匹灶君升天时骑的“纸马”,用果酒、糕饼、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话。或用酒糟涂抹灶门上,以醉灶神,在玉帝面前不能说话,就是说话,玉帝听到的也只是一些胡言乱语,不足以信。益阳民间祭灶除上述供品之外,另有一碟供品--两块白豆腐。据说是给灶神上天下地搭脚用的。如果灶神在玉帝那里讲民间的坏话,想害人的话,就会在上天下地时踩塌脚,跌断脚手遭报应。故以此法,促使灶神老实守灶。祭礼完毕,将灶君旧像揭下烧毁,换上灶君新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对联。还有横幅“一家之主”。这一天,还要清洗家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大年过春节。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这样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祭。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耳圆。男儿酌献女儿避,敬酒烧钱灶君喜。”由此可见,古时祭祀灶君之礼仪是非常隆重的。
4、贴春联: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5、挂年画:春节来临之际,城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如今农村所贴年画有五谷、春牛、财神、观音等主要传统年画。城镇上主要以精美的伟人图画代替了古老的年画。但“财神”是不能少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的自然风景画更是抢手的好货。
6、吃团年饭: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席间,父子、夫妻、爷孙、兄弟、姐妹互相敬酒敬菜,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祥和至极,幸福无比。只有桌上那大盘里盛的大鲤鱼是只看不动筷子的“看碟”,要待正月初一那天到了才可以吃的。这意味着全家喜庆,年年有鱼(余)。要是动了筷子,戳烂了或吃掉了,旧年就没有鱼(余)了,新年也没有鱼(余)了。老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弄得全家不高兴。因此,吃年饭之前,长辈们要告诉小孩们,做到人人自觉维护“年年有鱼”的局面,以长保家庭富裕幸福、和睦吉祥。
7、守岁、关财门: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 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益阳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没有大火是不成气氛的。即便是大晴天,甚至可穿单衣服的天气里,也得烧火烤火。即使烤得汗流浃背也毫无怨言。因为这是吉利祥和、喜悦热烈之火,不可或缺。此时,全家围绕着火炉烤火守岁。边磕瓜子、花生,吃水果,边畅谈着全家老幼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产收获、家庭琐事、与邻里或街坊的关系等事。并谋划来年的生产、工作、学习等计划与奋斗目标。边看电视(录像)或唱卡拉OK,边谈笑风生。守岁到半夜三更甚至黎明鸡叫时,才上床睡觉。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燃放长长的鞭炮--“千子鞭”,以示庆贺辞去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随后将门户关好,谓之“关财门” --及时关住已获得的财喜,不让它往门外头流走了。待到正月初一清晨时,再燃放鞭炮,大开门户,接纳新年的喜气和财富,称为“开财门”。
8、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各自带上极具地方特色的礼物(品)登门拜访,互致新年祝贺,加深情感联络。拜年习俗和风格各地不尽相同,但一般于初一上午不走亲友。中午后可以就近走访爷爷奶奶、叔伯婶娘。基层单位领导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可利用这天时间组织团拜活动,慰问辖区内的烈军属,或走访职工家庭、离退休干部、甚至外驻单位等。益阳城乡的平民百姓拜年有比较约定的习俗。给亲戚拜年,要根据辈分高低,关系亲疏确定拜年的先后日期。他们认为客人上门拜年来得越早就越受人尊敬。因此,自古以来就一直承传着这么一句俗话,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意思是说,初一这天,一般不走访远门亲戚,只给已分家(居)的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们拜年;初二这天,要出门拜访岳父母大人及岳家亲人;待初三、初四及以后的几天里,就可以去拜访外祖父母,舅父母及其它远门亲戚或朋友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拜年拜到初七八,洗光坛子浪光塔。”实际上,这是其它长辈尤其是舅父母大人对自己的外甥外女们所说的责怪话。意思是说:舅父母一年到头都难盼到忙忙碌碌的外甥外女们前来看望公外婆,只有正月间才得有时间相见,但却来得迟,怀疑外甥们心里没把外祖父母、舅父母放在一定的位置,心理有意见。但又不好直言相伤,没办法,只好“打屋柱,进石敦”,绕着弯子批评外甥外女,借故称到了初七、初八,坛子装的好点心,罐子盛的佳肴都吃光了——抱怨外甥外女来得不是时候,以此话来吓唬、批评外甥们。因为,在益阳城乡还流传着这么一句家训:“耶亲叔大,娘亲舅大”(意思是说:爹再亲,叔伯是父亲的兄弟,同样要受到尊敬;娘再亲,舅父母是母亲的姊妹,同样也要尊敬,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认为严重失礼)。因此,做晚辈的,春节期间忙得不亦乐乎,走完岳父母家之后,又要匆匆忙忙赶去给外祖父母、舅父母家拜年,免得他们不高兴。说不定,还能得到外祖父母、舅父母送的大红包--“压岁钱”哩!
9、耍龙舞狮打花鼓:益阳人民活泼开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每当腊月到来之时,各村各镇的人民群众自行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年一度的春节欢庆活动前的热身活动。有舞狮的,耍龙的,打地花鼓的,各个踊跃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到了正月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门,挨家挨户玩耍。元宵夜,各龙灯花鼓队汇聚到城镇广场,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集体表演赛。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高潮迭起,热闹非凡。
10、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它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元宵夜里出现燃灯观赏的习惯。隋唐时期已规定为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宋代之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扩延到三夜,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此后历代不衰。明朝又增添了戏曲表演,把春节的欢乐气氛再一次推向了高潮。元宵节期间,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悬挂街头院落。另有猜谜灯、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耍狮子、打花鼓等各种娱乐活动。益阳人民在元宵佳节里,节庆活动丰富,且多姿多彩,主要有以下内容,简介如下:① 吃元宵:元宵节这天,做元宵、卖元宵、送元宵和吃元宵已有千余年历史了。宋代《岁时广记》中称“元宵”为“元子”,唐代又叫做“汤圆”。送汤圆给亲戚朋友,意味着给别人送去美满和幸福。吃汤圆,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甜美、幸福圆满之意。如今依然盛行如旧。每当进入春节,街头巷尾、购物超市等到处有元宵出售,家家都喜欢购买,人人都喜欢吃。 ② 放灯与观灯:按照传统习俗,“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都是少不了的。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以赏灯为乐。有的单位或街区、村社还制作灯谜。人们边观灯花边猜谜,增添许多快乐兴致,学到许多知识。③ 龙灯花鼓:龙灯花鼓这种地方娱乐文艺形式,盛行于益阳城乡,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基本定格。龙灯花鼓是对布龙、牌灯、地花鼓、鼓乐队这四部分的总称。它们既可独立表演,也可以有机组合演出。在村头、街尾、平地、舞台均可演出,更能走村串户,形式灵活,流动自如。游行式演出的程序是: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位扎红头巾的小伙子,手舞火流星开路。火流星,是在一个球型铁丝笼里放进一块燃着的木炭,再用铁丝与绳索连接而成的。耍流星的人手执绳索,在空中甩动,或左或右,忽上忽下,炭火迎风越烧越旺。木炭的火星在空中飞舞,火星飞扬,酷似夜空中群星在飞动,耍流星的目的是镇妖辟邪,既为龙灯花鼓开道,又起到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