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革命英雄的故事【八篇】

革命英雄的故事一

杨开慧, 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革命英雄的故事二

夏明翰(1900-1928)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共党员。1920年秋,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明翰来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1921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1924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负责农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养农运干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湖南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1926年2月,被党调往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长沙马日事变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受党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参与发动秋收起义。

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协助省委书记郭亮参与省委领导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同年3月18日被敌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遂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英勇就义,年仅28岁。

革命英雄的故事三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革命英雄的故事四

陈觉,湖南醴陵人;赵云霄,河北阜平人, 1925年冬,他俩受中共的派遣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们俩是这批学生中年龄较小的学生,而且没有外语基础,学习比较费力。在学习中,他们互相帮助,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经学友王希闵介绍,陈觉和赵云霄结为夫妻。

1927年7月,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抗屠杀政策的武装斗争。留苏的党员学生纷纷被派遣回国,从事苏维埃运动。9月,陈觉和赵云霄取道东北、回到上海,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法租界云南中路党中央的秘密机关,见到瞿秋白、李维汉等,接受了分配去湖南工作的任务。

11月初,陈觉偕同赵云霄回到家乡醴陵,住在县城阳三石铁路工人宿舍。其时,湘东这块土地刚刚爆发了秋收起义,工农武装的主力部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国民d势力卷土重来,实行残酷的“清剿”。醴陵的地下党发动农民向敌人夺取武器,集中了30多条枪,在西一区成立了醴陵游击营,由周云甫任营长。陈觉、赵云霄与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省委军事特派员陈恭来到醴陵后,立即与县委一道领导武装建设,开展革命斗争。这年冬,南乡、东乡、西乡也相继成立了游击队,并在南乡的丁斗塘、东富、龙塘等地办了小型兵工厂,打造梭镖、大刀、鸟铳等武器武装农民。

1928年春,中共湘东特委和醴陵县委连续组织了两次农军扑城,陈觉担任省委特派员,指导了这场斗争。为彻底推翻地主豪绅反动统治,广大农民军在党的领导下,乘着湘桂军阀在湘混战、县城敌兵数量不多的机会,于1928年1月27日,由南乡出发直扑县城,血战整天,未能攻下。接着又于2月27日,第二次向县城进行总攻击,此次所到工农武装群众在5000人以上,但由于动作不一,城内又无内应,农民军虽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终因组织不坚强,武器不好及缺乏经验,未能取得胜利,被迫撤退。

陈觉、赵云霄居住的阳三石铁路工人宿舍,离县城只有5华里,白色恐怖相当严重,他们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白天在家研究工作,草拟文件,晚上外出活动,发动群众斗争。当时,陈觉与县委书记林蔚负责指导南区的土地革命。他们爬山涉水,先后在沈潭、新田、东富、西林、大樟、栗山坝、贺家桥等地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建立了以泗汾为中心的,包括南二、南三、南四、西一、北二等5个区的35个乡的苏维埃政权。

一天晚上,繁星满天,月色如水,陈觉和赵云霄从阳三石赶了30里路,到了泗汾的仓前,出席南二区苏维埃成立大会。夜晚,他们没有住近在咫尺的家,而投宿在当地农民的家里。陈觉看到这家农民神龛上的祖宗神位不见了,换上了“共产党万岁”的标语,高兴地问:“你们不怕没有祖先神灵保佑,日子过不好?”农民告诉他,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不信神了,命运要靠农民团结起来斗争才会改变。

这户农民还告诉他,你的家中人埋怨你出外多年不回来,现在回来了又挖家里的墙脚,真是个报应。陈觉听了置之一笑。然后说:“告诉乡亲们,分到我家的田只管种,还可以在土地上筑大路、垒塘坝、开水渠、蓄鱼放鸭。爱怎么搞就怎么搞,有官司打到我这里来!”

1928年4月,湘桂军阀混战结束,湖南全省清乡督办署在长沙设立,以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程潜兼督办、何键任会办,派鲁涤平率第八军的第十二师、第六军的第十八师共两万多人,配合清乡队、挨户团,重点进攻湘东的平、浏、醴三县,高叫“茅草过火,石头过刀”。醴陵农村苏区遭受了一场“血洗火烧”的浩劫。在半个月时间内,被杀害的革命干部、党员3000多人,群众1万多人,房屋被烧毁1200多栋,工农武装被打散, 一部分人由刘型率领上了井冈山。全县各级党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陈觉、赵云霄由党调往长沙省委机关工作,进行地下斗争。

革命英雄的故事五

秋瑾原名秋闺瑾,浙江绍兴人,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稍大一点就进入私塾开始学习,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最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对此惊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就会看到小小年纪的秋瑾,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祖父看。祖父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试一定会中状元。”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祖父秋嘉禾60岁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从不喊疼叫苦。

在刚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求胜心切,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蹿,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但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不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就这样,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的活动中,秋瑾练就的本领,还真派上了用场。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办,秋瑾嫁给了胸无大志的纨绔子弟王子芳。本是性情豪爽、心怀大志之女,无奈却嫁给一个家富却无志、庸碌且无能之夫,秋瑾犹如一条欢畅奔腾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坝禁锢成一潭死水,又如一只欢乐的小鸟被困于樊笼而每日长叹。

没过多久,秋瑾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囚笼般的生活,她毅然冲出了旧家庭,也冲破了自己的宿命,赴日留学,以满腔热血投身革命。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为此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地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

革命英雄的故事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应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状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性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忙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正因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这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好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

革命英雄的故事七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中过举人,当过县长,从小入私塾读古书,后举办小学、衡阳中学,又考入湖南师范文史专修科。他是到校内兼职的杨昌济老师欣赏的学生。在经常去杨家请教时,结识了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并经常在一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17年邓中夏随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在校内,他最崇拜李大钊、陈独秀,并在两人的影响下投入“五四”新文化户外。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上街游行时,邓中夏是主要组织者,而且是冲进赵家楼点火和痛打卖国贼的十几名学生之一。随后,他又前往长沙,联络已返湘的毛泽东,建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他还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10月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建立者之一。建党后,他投身工人户外,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户外中威名远扬。

1920年末,邓中夏等人受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遣,到长辛店开展工人户外。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任教,并创办《中国青年》杂志。同时领导纱厂工人同日本资本家进行斗争。1925年,他到广东组织领导反对英国的省港大罢工,担任了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和党团书记。一年半的时刻里,有二十几万工人在他的指挥下行动。设在广州东园的罢工委员会,即指挥着地面武装??纠察队,又有水上舰队??缉私队,还有负责罢工工人吃住得财政部,并发行报纸《工人之路》,俨然一个政府的样貌。中共领导的革命政权,恰恰从邓中夏等领导省港罢工起建立了雏形。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邓中夏转入地下活动,在广州起义失败的危急时刻还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并当选中央委员。在苏联期间,他写下了《中国职工户外史》。1930年,他回国被派往湘鄂西任红二军政委。翌年末,它被调回上海,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过左”领导的冷落。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邓中夏不幸被捕,被叛徒出卖了真实身份。在狱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的残酷摧残。鉴于地下党支部透过难友对邓中夏说:“同志们很关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邓中夏听后激动地说:“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气节,讲工人户外。他在自我性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区了,你们继续发奋奋斗吧!最后胜利中就是咱们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邓中夏从容的穿好衣服,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向刑场走去。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吗?”邓中夏回答:“对你们当兵的人,我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兵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我有什么好处?!敌人害怕邓中夏同志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雨花台下,邓中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年仅39岁的性命。杰出的工人户外领袖??邓中夏先生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咱们。的确,人只有生命一死,要死得有好处有价值。

革命英雄的故事八

马本斋1901年生于河北献县,回族人,原名马守清,回名尤素夫,马本斋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白文冠,深明大意对马本斋管教很严,常给他讲述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历史故事,也讲当地老铁匠 率领农民反抗官府 英勇献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传说深深的印在马本斋 幼小的脑海里。

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 他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1924年9月 马本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9月敌人的炮艇沿子牙河逆流而上,一路烧杀抢掠,献县东辛庄沿子牙河一带村庄屡遭其祸。

1937年9月后,日军控制了子牙河,滏阳河和水路,为确保天津到衡水,这条水上交通命脉,日军对沿岸村庄频频袭扰,鬼子多次闯进东幸庄杀人放火,抢走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牛羊,还多次在清真寺前对回族同胞进行侮辱。

1938年1月初,马本斋联络本村回族青年60余人,组织起回民抗日义勇队,此后河涧,献县一带一些回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马本斋率领这支回族抗日武装,手持大刀长矛,在子牙河畔狙击敌人,保卫家乡。

1938年2月定县一带的回民武装正式成立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五月与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为回民干部教导部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同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部分日军从前线调回华北,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清乡扫荡,回民教导总队遵照冀中军区的指示,夜袭日军腹背 给日军以重挫,在之后的两个月中,马本斋率部与日军作战30多次,消灭敌人500余人,破坏京浦铁路70多次,马本斋和回民教导总队威名大震,许多回民同胞闻风而动,纷纷参军入伍,队伍迅速扩大。

1939年1月25日,日,伪军7000余人开始了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 战役围攻,回民教导总队与军分区部队相配合,开始了反围攻作战,同日贺龙,关向英率八路军120师到达冀中,1月30日马本斋率回民教导总队袭击沙河桥之敌 毖敌30多人,2月回民教导总队在康县至河涧公路上 伏击敌汽车19辆。使日军大伤士气,日军对马本斋恨之入骨,3月中旬 马本斋又消灭土匪武装700多人,1940年10月,冀中军区奖给战功卓著的回民支队一面锦旗,旗上写着,打不烂,拖不挎,攻无不克的铁军。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亲笔题字,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数月之间,作战27次,歼日军1500.余人,俘日军少尉,准尉3人,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机枪300多支,打得盘踞河涧的山本联队 胆战心惊,日本联队长山本大佐,派出很多特务到处 放风,说马本斋拉着队伍过来最低给个军旅长。整个沧州十县都 归他管,妄图以高官厚禄动摇马本斋抗日决心,马本斋对此嗤之以鼻,他让俘虏告诉山本大佐,八路军的政策是不杀俘虏,只要山本大佐放下武器也保证留他一条狗命,

山本大佐,屡战屡败,一筹莫展,他听说马本斋最孝敬母亲,就采纳了叛徒哈少甫的计策,决定抓捕马母,逼迫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投降,或者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乘机消灭回民支队。

1941年9月25日晨,山本大佐联队的500多骑兵,在大队伪军配合下,包围了献县东辛庄,围村之前马母和部分群众已隐蔽在村外的庄稼地里,日,伪军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将许多群众驱赶到清真寺旁的空场上,四周架起了机枪,用刺刀对准人们的胸膛,逼问马母的下落,乡亲们眼中喷着怒火,没人说一句话,日军宪兵队长和汉奸翻译崔风久,气急败坏,从人群中拉出抗日先锋队员马维良,马维安。日寇用尽捆绑,吊打,火烧,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马氏兄弟宁死不讲,疯狂的日寇即刻将两人残酷杀害。

傍晚时分,一群日伪军将藏在村外的群众也赶了出来,马母就在其中,敌人又在人群中拉出了马母的邻居50多岁的汉族同胞王兆喜,日寇用刺刀戳着他的肉,逼问马母在那里?王兆喜从容的说:“老太太跟他儿子走了”崔风久一看马母在家的情报,于是,大吼一声,“往死里打”,顿时马鞭,枪托,木棍应声而下。王兆喜被打的皮开肉绽,献血淋淋,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宁死不讲。日寇举起刺刀? 正要刺向王兆喜,马母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大喝一声,极力挤出保护她的人群,愤然来到崔风久面前,指着她的鼻子骂到,“你这个禽兽不如的汉奸”,崔风久被马母的威严气势镇住了,结结巴巴的问,“你是谁”,“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伪军荷枪实弹围了过来,把马母带回到河涧县城。

马母被捕的消息传到回民支队,战士们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攻打河涧救出马母,对于敌人的凶残卑劣,马本斋十分清楚,想到年迈的母亲生死未卜,他顿感五内俱焚,恨不得即可攻城救母,拼他个鱼死网破。但是身经百战的司令员,一眼就识破了这是山本大佐设下的囚母迫降和金钩钓鱼的连环毒计。他强忍悲愤劝告大家,山本大佐抓我母亲,用心毒辣,他是想激怒咱们冒险行动,趁机吃掉回民大队,咱们还是要以抗战大局为重,绝不能上敌人的当。

马母到河涧后,日军联队长山本大佐,按回民风俗摆下丰盛的宴席,还配有各式糕点,水果。假惺惺的要为马母压惊,山本大佐满脸堆笑请马母用餐,马母声色俱厉,“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的饭”。

山本大佐讨了个没趣,马上命令宪兵队连夜审讯,宪兵队的审讯室森严而恐怖,老虎凳,皮鞭,烙铁,竹签子种种刑具一应俱全,当问马母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时,马母昂首回答:“他们都叫抗日”,山本大佐伸出大拇指,奸笑着咕噜了一阵,翻译崔风久忙凑过来说,“马本斋是皇军佩服的英雄,你要把他找来起码当个师长,旅长的”,马母反唇相讥,“你们不是要我找儿子吗?”“他就在河东,有本事和他打去,抓一个老婆子算什么能耐”。山本大佐气的哇哇怪叫,拔出明晃晃的战刀,在马母眼前晃动着,马母挺起脖子,眼都不眨一下,审讯只好草草收场。

第三天马母开始绝食,决心以死报国。山本大佐见马母威武不能屈,又邀来河涧县长孙龙图,企图用软磨的办法迫使马母就范,孙龙图先是给马母恭维了一番,然后劝马母给儿子写信劝降,马母听了伪县长的一番言语,怒火中烧,一字一句的说“告诉山本大佐,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持抗日的八路军,不知道有投降两个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

面对如此刚烈的老太太,伪县长无地自容,灰溜溜的走开了。10月4日绝食七天的马母,壮烈殉国,时年68岁。

马母牺牲后,马本斋眼含泪水,强压怒火,在母亲遗像前竖立许久,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马本斋率部转战,河涧,沧县,献县边远地带,迫使山本大佐联队龟缩于河涧城内,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还发明了多钟打鬼子战术,其中有“以粮制敌”,“土坦克”,“牛刀子钻心”,并巧妙运用了这些战术。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还参加了百团大战, 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行军指挥作战和艰苦生活的重压下,马本斋得了重病,转战陕北时,在油灯下整理他写了多年的战斗札记,1944年2月7日铁骨铮铮,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享年43岁。

马本斋的抗日精神和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人生永远流传与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