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是恢复高考第一年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一九七七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一九七八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七八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谁是第一个提出恢复高考的
(1977年)8月4日早晨,在习习清风中,神采奕奕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席话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在笔记本上原本写了一个大纲。这时,查全性受到会议气氛的影响,激动地站起来,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据了招生名额。”
“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你们都注意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与会人士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说想做却又不敢打破束缚的大事情就要发生了。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全神贯注。
查全性提提神,继续他刚才的慷慨演讲。这时人们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改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2个月,不然又招20多万不合格的,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当场拍板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场热烈鼓掌,很多学者热泪盈眶。不出2天,全北京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关闭了11年的考场再次敞开大门,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回来了!
而在思而学教育书店新近出版的《我与八十年代》一书中,马国川采访温元凯(《中国的大趋势》作者)是这样记录的:(第146页)
马国川: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因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
温元凯:对。要知道,这可是邓小平复出后召开的第一次公开会议,会上都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权威,我年龄最小、辈分最浅,虽然有不少话想说,但不能抢在前辈之前发言。不过,就在八月四日下午,在邓小平询问大家有没有补充意见时,我利用这个插话的机会表达了“恢复高考”的想法。我说,高考应该恢复。
现在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尽管学习愿望很好,但基础太差,导致人才出现断层、荒芜的现象。我提出“恢复高考”的十六字方针,即“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听完我的发言,邓小平当即表态:“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当时不少代表没有弄明白“四分之三”的含义,邓小平补充说,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经过领导批准。邓小平随即问到,恢复高考能不能快点?最好今年开始。
……
我至今记得,邓小平话音一落,所有参会者,甚至连人民大会堂端水的服务员,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起掌来。当时现场五六十人的掌声长达五分钟左右。邓小平在晚宴上鼓励我说:“温元凯你是我们这次会议最年轻的代表,只有三十一岁,你到我这个年龄就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他老人家对我这样一个青年后生的最大勉励。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派学生出国,成为一个历史的拐点。但是搞笑的是,前些年在大型历史文献故事片《邓小平》中,导演居然把我的脑袋换掉了,换成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这是换头术嘛,文化大革命也有过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的悲哀。
到底谁是第一个提出恢复高考的人呢?人们可以去讨论。我想恢复高考,这是众望所归,当时开会的33名代表,正是人民的代表,他们表达了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