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分数线

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大学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发布时间:2024-03-19 00:42:05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云南大学招生网和天津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天津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614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0835名左右,才可以考上云南大学,不过每年云南大学在天津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大学

1、天津高考2022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化)最低分需要61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0470名;

2、天津高考2022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物)最低分需要62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589名;

3、天津高考2022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物 或 化 或 地)最低分需要62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647名;

4、天津高考2022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史 或 地 或 政)最低分需要62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500名;

5、天津高考2021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物 和 化)最低分需要61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0145名;

6、天津高考2021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物 或 化 或 生)最低分需要61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985名;

7、天津高考2020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物)最低分需要62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652名;

8、天津高考2020年考生上云南大学的综合(史 或 地 或 生)最低分需要62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756名;

二、云南大学在天津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云南大学在天津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天津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A 615 10835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生 或 史 或 地 本科A 616 10639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本科A 617 10470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本科A 622 9589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物 或 化 或 生 本科A 622 9589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物 或 化 或 地 本科A 627 8647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A 628 8500 省政府
2022 天津 综合 本科A 635 7233 省政府

2、2021年云南大学在天津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天津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A 614 10145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本科A 615 9985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物 或 化 或 生 本科A 615 9985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本科A 617 9601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史 或 物 本科A 622 8689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生 本科A 622 8689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A 624 8361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地 或 物 或 化 本科A 625 8171 省政府
2021 天津 综合 本科A 630 7335 省政府

3、2020年云南大学在天津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天津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A 619 10427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本科A 620 10256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物 本科A 622 9868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化 和 生 本科A 622 9868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本科A 623 9652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地 或 物 或 化 本科A 625 9285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生 本科A 628 8756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史 或 地 或 政 本科A 628 8756 省政府
2020 天津 综合 本科A 629 8574 省政府

二本成绩在省内和去外省的优缺点

1.去外省读大学

首先,如果只是以二本的分数到省外去,那么对比省内相近水平的大学,省外的大学录取分数会稍微高于省内。

例如,在本省可以报往年录取分数在490分层次的大学,那么出到省外,可能只能报480分左右到大学了。很多跨省读大学的同学都是一学期才回一次家的。因此,跨省读大学需要考虑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你是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

2.留在本省上大学

二本的分数,留在本省读大学会比出外省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回到本省就业优势更大。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学生来源里最大比例的肯定是本地学生。虽然很多大学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但哪怕是清北这样的名校,来自当地的即北京学生是最多的。

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你会发现,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数来自当地!除非,你毕业后想留在外省工作,否则回来的时候肯定是比本省的毕业生竞争力更弱一些。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外省的二本在本省比不过本省的二本。

全国都有哪些军校

序号院校名称
一、军委直属院校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2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二、军兵种院校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5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6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
7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8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
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
10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
1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1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14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15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16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17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1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19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勤务学院
20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2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2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2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25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
2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
27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安飞行学院
28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29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
30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通信士官学校
31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指挥学院
32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3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士官学校
34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35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三、武警部队院校
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4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
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6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士官学校

三、云南大学学校介绍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云南大学下设27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13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1500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500人。学校占地面积4367亩,有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33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亿余元,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学校有本科专业82个,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47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千人、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中科院“*”入选者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5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20余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电镜中心、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等一大批一流的重要科研设施平台。学校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库,有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作为永久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涵盖1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实施院校。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承担了《*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大力量。 (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3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