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势在必行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实行职称评定以来,群众对职称评定非议颇多,焦点主要集中在它是否真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否起到对教师们的促进作用。

近年,我们通过反复调研后认识到:中小学属于基础性教育,非专研机构,实际上应该全面发展,把中小学教师像高校一样年年评定职称,似乎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好操作,是弊大于利的举措。这种认识引起很多基层教师的共鸣,特别是年轻教师们,呼吁废除停止职称评定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息过。我们通过对一线教师的广泛调查,触摸到了一些乱象的东西,具体阐述如下:

乱象一:名额分配的简单化。

这是乱象的源头。兴起职称评定以来,一直有一种明文规定:就是职称评定是要下达名额的。即按照教师人数,上级依百分比例分配各种职称名额到学校,然后交学校具体评聘。不同的是,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名额比例不一样;中学和小学的也不一样;城里和乡镇的不相同;普通教师和教育行政单位的比例更不一致。名额多的当年作废,少的来年不补。如果属满员,除非有人退休或者死亡,否则不会分配新名额。多要一个名额,除非学校年度考核为优秀,要么得了先进奖之类。名额的多少一般跟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工作时间长短无关,相反,跟教学质量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升学率的高低,从某种角度讲,就决定了你能否评上职称。正常情况下,一个年轻教师分配到一个满员的普通学校,人到中年也许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相反地,如果他分配到一所重点中学或者教育机关,不出五年,他就可以评上中级职称。

乱象二:评职过程的权力化。

这是乱象的根本。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校长责任制的推行,“一支笔”垄断了所有权力,学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基本上就是校长或者少数领导的意图体现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学校也会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民主测评,比如教学成果展示,比如教代会的讨论,等等,但基本上是走过场。教师们心知肚明: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于领导对自己的印象。

乱象三:职称“硬件”的形式化。

这是乱象的扩散。评定职称有一些硬件要求,比如普通话等级,比如外语级别,比如计算机水平,比如论文和课题研究,等等。本来,拿这些条件来鼓励教师们努力学习和高要求,也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现在实行一票否定,那走极端了。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我们有多少农村教师具备这个条件和能力?赛课获奖不等于平时兢兢业业的教学实践,论文的发表也不等于他是一个优秀教师。所以,评定职称的时候,用证书之类的“硬件”评比,实在有点形式主义过度,有点本末倒置。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可能不会起到上级制定的“择优促劣”和“奖勤罚懒”的最初作用,相反地,它倒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后果。

第一、它加深了教师们之间的内部矛盾。

我们在调研中,听到教师们议论得最多的是说:没有哪一所学校,没有那一次评职,不是搞得乌烟瘴气和鸡飞狗跳的,为了争到有限的名额,为了赶上“最后一班车”,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使尽了一切合法与非法的手段:包括拉关系走后门,包括行贿受贿,包括尔虞我诈弄虚作假,甚至大打出手。一些平时友好的同事,为了评职,不惜互相诋毁,不惜反目成仇,多年合作的友谊和师道尊严荡然无存,这样的形象还怎么去为人师表?每次评完职称,学校的气氛就紧张一次,学校的矛盾就凸显一次,学校的人心就涣散一次。

第二、给领导权力寻租带来巨大空间。

自从学校有了职称评定,当领导就成了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混个一官半职,早点把职称问题解决了,胜过辛辛苦苦教书十年!学校领导也乐于利用职称来对教师们进行“管理”,使教师们按领导意志办事,再也没有当年的民主气氛和纯洁风尚。有的学校领导借评职之机大肆敛财,成为新的腐败分子。而教师们为了评职,互相送钱送物竞争,甚至以身相许,极大地败坏了教师形象。评定职称给权力寻租带来巨大利益空间,据说这也是许多校长先富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评职让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泛滥成灾。

为了评职,不会英语的教师就找“枪手”,没有能力写论文的就拿钱买,不懂计算机的教师就找别人上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目张胆的作假行为比比皆是。有的考试单位为了考试而考试,想方设法找机会赚钱,既不严格考试程序,也不严肃考试纪律,完全跟政府的规定背道而驰。从上到下一片作假声,“潜规则”盛行,严重助长了学术和教育腐败。

第四、造成了教师收入的分配不公。

我们在调研中得到一些数据。举一个工作30年的普通教师为例,按现在的工资政策,一个只有初级职称的教师,他的月工资是3000元(包括绩效工资),但一个高级教师就是4000多元,每月多出1000多元,一年多出一万多元,一辈子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中间还没有算上每次调资的差距的扩大。工资基数越低的教师,其增加部分也是越低的,长此以往,差距越拉越大,恶性循环。对于靠工资吃饭的广大教师,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同工同酬是新中国多年倡导的人民的平等权利,但现在受到威胁!而且,由于职称的高低,造成很多教师心理不平衡,打击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评上职称的教师以后开始混日子,没有希望评上的教师从此得过且过。在许多群众和学生眼里,职称低的教师就是水平低的代名词,严重影响了这部分教师的形象和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和从事教学,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这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因此,废止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已势在必行。

终止职称评定后,建议尝试以下办法:

一:将教师的收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工龄或者教龄工资,二是课时工资,三是业绩工资。

二、废除一些跟职称评定相关的各项考核,减轻教师们的经济负担,让老师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对于教师的资质和能力考核,建议改在新教师招聘的时候严格把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