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案(两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10:44: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案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 (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 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88+104)+96○88+(104+96)

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案 2

设计说明

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意义,积累了大量的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归纳和演绎推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唤醒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能在旧知的基础上找到生长点,因此,数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并提出不同的列式解答方法。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觉调动已有认知经验解决问题,使新知的学习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2.遵循教学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可以受益终生。

3.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用文字、符号、字母都可以,并不加以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们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呢?(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旅游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骑车旅行过呢?(生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课件)

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取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 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说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观看情境图并自主搜集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看图搜集信息的能力。

⊙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1)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用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40+56=96(km)。

生2:用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56+40=96(km)。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这两种算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相同点: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不同点: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3)思考:你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课件出示:40+56()56+40]

师:想一想,()里能填什么符号?(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算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确定这两个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

(1)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谁能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来验证一下呢?(18+17=17+18)

(2)验证。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并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28+71=71+28,这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都是99,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生2:36+54=54+36,加数相同,位置不同,但是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90,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