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干部为官不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的行政官员中间,"为官不易"的声音渐渐多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下面是思而学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干部为官不为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帮助!

干部为官不为心得体会(一)

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的行政官员中间,"为官不易"的声音渐渐多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一些官员感到"为官不易";二是"为官不易"对一些官员来说,旧方式尚存依赖,立新更是不易,形势的快速发展也让其感到了本领恐慌和问责的压力。

其实当今官员感到"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诱惑的职业。目前,绝大部分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常怀"为官不易"之心,既是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规蹈矩,又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内心真实写照。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民生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重大。往深处推进改革势必对既定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会遇到较大阻力。改革的这些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都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巨大考验。一个敢于做事、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是对当前发展大势的清醒与自觉。有所知,才会有所畏,才会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会沛然心间。

为官诚然不易,"为官不易"可以不为官,但既然选择为官就不能不作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本质上讲,"为官不为"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在反"四风" 的背景下,也许会有官员认为约束多,越"不为"出错机会就会越少。在新的政绩观考核下,抓项目做决策,不但要看官员干了什么,而且还要看效果,决策失误,甚至还会被问责。"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借口,正如刘云山所言,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要为,而且要愿为、能为、善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矛盾叠加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分配不公的问题以及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叠叠。在各种矛盾之间,要游刃有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感到"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处补课,加强修养,提高学识,不断把不能为的事情变成能为、愿为的事情。

干部为官不为心得体会(二)

“为官不为”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随着反腐败力度加大和整治“四风”活动深入开展,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但一些政府官员感叹 “为官不易”,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认为这样就能既免是非,又保乌纱。“为官不为”的根本原因,是为官者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了,可以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工作作风飘浮、效率低下,怕得罪人、畏首畏尾,不愿为民谋福利,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作谋私的工具。更为可怕的是,当今患上“为官不为”这个病的干部实在不少,而且很容易感染他人,正是一些干部的“不为”,才导致审查不严、监管不力、制度悬空,给了“老虎”、“苍蝇”可乘之机,造成权力“出轨”和“撒野”。因此,可以说,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

为官不能当公堂木偶。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俸禄是纳税人提供的,职务意味着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为官者如果只想拿工资不干事,或庸或懒或混,都会误事,或是苦民害民,即便不贪不占,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严重不负责任。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廉而不为”也犯罪。明哲保身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一种平庸的腐败。与贪腐官员相比,这种不作为腐败,阻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其危害更大。从法律角度说,行政不作为是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失职行为,应该依法查处。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有自己一套“廉而不为”的所谓为官之道,满足于明哲保身,不贪污腐化,同时也不主动作为、不得罪人。在担任衡阳市委书记期间,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衡阳贿选大案,造成了恶劣影响。此外,他主政湘西州、邵阳、衡阳等地时,在查办非法集资、高铁建设、官场生态建设方面无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构成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被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对“为官不为”应该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志要求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党员干部的责任关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建设。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将会困扰着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有敢负责的勇气、敢担当的精神、敢作为的劲头,要敢试敢闯,正确把握和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净做人、踏实干事,要将为官一任、治理一方、振兴一方的重担自觉扛在肩上,记在心间,落实到工作中,坚决同各种形式的消极腐败作斗争,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寝食难安的姿态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我们的事业何愁不兴?

干部为官不为心得体会(三)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基层调研时针对有些地方的‘为官不为’现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词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期网络上涌现了大量文章就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评论。

“为官不为”本质上是因个人能力受限为求安稳、慵懒至极的行政行为;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其影响长远、破坏范围广、弊端效应大。这般“在其位不能或不尽其责”,是对责任的亵渎和贪污,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辜负人民期待,耽误一方发展,这就是腐败。

正因如此,人民日报才刊发秦强的《以“三严三实”治庸官懒政》,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庸官懒政现象进行批评,竭力倡导通过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的良方。

纵观舆论对庸政懒政的批判,偶有愤世嫉俗、偏激过火的情绪发泄,但更多的是网民在质疑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以及对党的殷切期望。

为官避事平生耻。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回顾历史,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执政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格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这些震古烁今的铿锵之音反映了先贤们做人的宽阔胸襟,更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曾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像焦裕禄同志学习,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鼓励干部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敢于担当。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这是根治“为官不为”现象的思想保证。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干部考核、评价、问责机制,在广大干部党员中营造担当可贵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为敢于担当、实干干实的干部保驾护航,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后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