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是指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监视与观察。
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首开人类地震监测之先河,于公元13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成功观测到千里之遥的陇西地震。近代制成的地震仪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还有了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钻孔)地震仪。相当一部分地震遥测地震台能自动记录地震、重力、地磁、地电、应力应变、地下流体等前兆信号,通过网络或无线电波将信号传送到接收中心由计算机自动处理。
旧中国只有一个地震台、三个工作人员,地震监测事业极为落后。解放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央与地方、专业与群测、微观与宏观、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方法较为齐全的地震监测网络,现已建成400多个地震台站及27个区域数字化遥测台网。随着“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全面实施,以数字化改造为建设中心的地震监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已全面展开,将建成152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31个区域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及1000个强震台,将对300个前兆台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完成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我国地震监测工作除具有很强的任务性、探索性和社会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群众性。省、市、县地震监测网络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组成部分,有关单位、个人建台(点)是其补充。现有地方和企业台900多个及近万个群测骨干点为地震预报积累资料,构成了中国地震工作的一大特色。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国务院于去年9月颁布实施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义务,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可能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建设事先征求地震部门意见的制度,形成有效保护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