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过后,大家会怎么进行相关的论文编写呢?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的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工厂企业的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通过一次次正确的选择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起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高校要着力解决以下西方面关键问题。
(1)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单方面决定,学生只是服从、执行,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而在传统人才培养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弱,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随着的逐步建立,学生从接受免费教育转为缴费上学,从毕业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2)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高校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要切实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各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在高校大力推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科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
3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育人环境包括意识观念环境、教学管理环境、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设施硬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的关键是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积极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实行以学分制,辅之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在个人发展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通过创新学分认定制度的建立,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成果(如获奖或公开发表论文等)以承认,并给予学分认定,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在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民主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学生记实综合考评办法,将创新能力列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设立学生创新奖,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在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自觉妥善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对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取得成效的考核,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
其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要建设民主、宽容的育人氛围。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辛动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要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
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要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2)要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生科研项目、承接科技开发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宁波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所办学历史仅20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06年,宁波大学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过去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2007年开始实施,充分体现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全校68个本科专业以学科类别相近、基础课程融通为原则,划分为12个学科大类。学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知识背景来认识学科。一年后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第三年在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至少设置3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转学科、转专业,意味着学生可以在比较大范围内拥有选择专业与专业方向的权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弹性,部分基础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原有基础或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层次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保证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将选择学习进程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在不违背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习年限内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4年正常期限内毕业,也可以延期至6年内毕业,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业、参加辅修与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等。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校将建立校、院、系三级的学生学习指导网络,配足配强学生导师,形成教师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为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积极有力的指导。
2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宁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对原来分散的第一课堂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四年不断线,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特点任选项目,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更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设立每年26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保障“大学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3 开展广泛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为加强与企业、农村、社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2003年,宁波大学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此后,又将行动计划拓展至社区和农村。根据该计划,宁波大学每年选派百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通过挂职、兼职和担任顾问等形式,为企业、社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协助做好企业、社区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农村)”活动是推动教师与基层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基层了解、引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xx年,“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在宁波大学拉开序幕,学校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将企业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成果、先进管理方法引入课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宁波大学还通过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际合作以及与包括行业主管单位、行业重点企业等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主持和参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地方培养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专业人才。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和相关企业间实现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多途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