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要点全文

 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统筹规划,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北京市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但已经按照教育部部署在2015年高考中做出了相应调整,比如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自主招生推在高考后进行等新措施。

十大要点

要点1:高考不分文理科 外语考两次

方案中,对考试科目的设置情况提出了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要点2:推行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

要点3: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要点4: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要点5:2015年起艺术体育等特长加分取消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要点6:自主招生推在高考后进行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要点7:建立招生问责制

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要点8:推行出分后填志愿方式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要点9:研究出台学分互认意见

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要点10:北京方案即将出台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针对国家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在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上进行改革,更加关注向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倾斜。北京市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市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近期,北京市教委将出台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

  三大变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在《现代教育报》发文表示,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除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自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课程。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中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状态乃至校园文化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变化1:“走班教学模式”成趋势

高升指出,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后,传统“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将被打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有固定的教室,变成“老师不动学生动”,老师在固定的教室授课,学生则奔走于不同的教室去听课。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真实涵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以往的“班主任”更像一个事无巨细统包统揽的“保姆”,那么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据了解,目前,本市东城、西城、海淀等中小学已经采取了学生“走班上课”的模式。

变化2:“快班”和“慢班”将呈现

高升表示,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原因是新高考规定英语实行多次考试,考生在高二即可报考。那么,极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会试图在高二就将英语“拿下”,以便在高三集中全力冲刺其他课程。这部分学生必然要求在高一和高二时大大加强英语学习力度,“英语快班”将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则倾向于充分利用高中三年时间积聚实力,到了高三时再一鼓作气考英语,那么这些学生会要求按正常教学进度学习,那么学校就必须设“英语慢班”。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和“学考班”,实行分层教学。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变化3:物理或门庭若市 政治或少人问津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毫无疑问,语、数、外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与此相对,其他科目则会在客观上受到一定影响,理、化、生、史、地、政这6门课会发生分化,有的科目(如物理)由于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在高考招生中专业口径更宽,将其作为选考课的学生会“门庭若市”,这些科目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显著提升;有的科目(如政治)则可能只有少数学生选学。高升建议,中学校长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应有预判和预案,从现在起就着手考虑对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布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