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宝鸡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6:33 思而思学网

宝鸡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白起、班固、炎帝、马援、张载、姜尚、李淳风,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宝鸡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周文王

周文王,名姬昌,是周朝奠基者,宝鸡岐山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为武王克商奠定基础。

2.周武王

周文王之子,西周开国君主,功秋万代。

3.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名姬旦,宝鸡岐山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是儒学先驱。

4.白起

战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出生于宝鸡眉县,其威猛流传千古。

5.班固

东汉大臣,著名史学家,扶风建有班固墓。

6.炎帝

三皇五帝之一,生于宝鸡渭滨区天台山蒙峪沟,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被称作神农大帝。

7.马援

两汉著名军事家,东宝鸡扶风人,汉开国功臣,扶风县建有马援墓。

8.张载

生于宝鸡眉县,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教书育人身上,是关学创始人。

9.姜尚

即姜子牙、姜太公,辅助周武王灭商建周。

10.李淳风

宝鸡凤翔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易学家,编著了著名的《推背图》。

二、宝鸡历史沿革

宝鸡古称陈仓,据《三秦记》记载,陈仓以古陈仓山(今鸡峰山)得名。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沿用至今。

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

宝鸡是中国历史上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宝鸡是秦前期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是秦始皇能够“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举统一全中国的前期奠基地。周平王元年(前770),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秦文公四年(前762),秦在“汧渭之会”(今宝鸡市)建立国都。秦宪公二年(前714),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徙往平阳(今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史记·秦本纪》)和羽阳宫(《汉书·地理志》)。以此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为秦国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区)。此后,秦国先后有十九位国君以雍为国都,共历时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期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跻身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行列之中,为以后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宝鸡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220~265)为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年(756),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因之,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为凤翔府。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邠道。民国二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三十年(1941)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时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眉县、凤县共8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50年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武功等6县,共领14县1市。1950年1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1953年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周至等5县,并新设太白区,共领19县1市1区。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1960年至1961年9月,宝鸡市领凤翔、陇县、凤县(均为并县以后)3县。1961年,复设宝鸡专区,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武功、眉县、凤县、千阳、陇县、太白共11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66年,宝鸡专区改领11县,宝鸡市为省辖。1969年专区改名宝鸡地区,仍领11县1市。1971年2月,地区撤销。1971年3月至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地级市)领11县2区。1979年3月,复设宝鸡地区,只领11县;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渭滨2区。1980年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时领11县2区。1982年12月,新设杨陵区,共领11县3区。1983年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宝鸡市辖金台、渭滨2区和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10县。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宝鸡县设陈仓区;2003年5月26日,宝鸡县召开撤县成立陈仓区大会,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3区和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9县。

2021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凤翔县,设立宝鸡市凤翔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凤翔4个区,辖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8县。

三、宝鸡简介

宝鸡古称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嘉陵江源,建城于公元前762年,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远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兴周、凤雏宫奠定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兴秦,镇国之宝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于此,法门寺藏佛骨,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彰显中华工艺。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之一,中华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宝鸡也是我国西部工业重镇、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中国钛谷。宝鸡位于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部,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连咸阳和杨凌示范区,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渭河断陷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和秦岭褶皱系之间,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其间。渭河北部的岐山是以奥陶纪灰岩为主的低山,而渭河南部则是由古老变质岩和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组成的中高山。宝鸡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行政区划

宝鸡地区的行政建置,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早为郡领县。东汉中平六年(189),分扶风郡于雍置汉安郡,领有雍、眉、汧、陈仓、隃麋等县。中经魏晋,于前秦甘露元年(359)置武都郡,领有雍、汧、眉、漆、美阳等县。这两次的郡领县,时间短、范围小。北朝以后,为州领郡、郡领县体制,且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范围有所扩大。隋唐时期,时而废郡设州,时而废州设郡,后仍以郡领县。宋明以后沿袭唐的凤翔府之置,以府领县取代郡领县直至清末。民国时期,州郡之制被废。由陕西省设行政督察区实行对县的领导,仍保持以关中西部地区为基本范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宝鸡专区时设时撤,最后一次撤销是1980年的地、市合并,改为市领导县的体制。从此,市作为一级政权,对县实行全面的建设和管理。

宝鸡城区,1949年解放前为宝鸡县县治所在地。1949年解放后始置宝鸡市,1971年改置为两个县级区。市区范围的大小变化较多,尤以与宝鸡县毗邻地区划出划入最为频繁。 1949年7月,宝鸡市辖区包括解放前原宝鸡县所属的新市、县城、渭滨3镇,陈宝和硖石2乡的一、二、四保,金陵乡的1个保,神农乡的2个保,虢镇乡以及岐山县蔡家坡地区。1949年11月,将虢镇仍划归宝鸡县,蔡家坡仍划归岐山县。1956年8月,市辖区开始扩大。时由宝鸡县划入马营、渭滨、石桥、谭家村4乡和相家庄、清水、鸡峰、冯家原、任家湾、八鱼、高家村、卧龙寺8乡的自然村76个,1959年元月,市辖区包括原宝鸡县、太白区、陇县县功区的全部地区。同年5月,又将洋县华阳公社的二郎坝、黄柏原2管理区划入宝鸡市太白公社。1961年9月,市辖区缩小。原宝鸡县和太白区仍复原制。陇县县功区亦由市辖区划出。

1962年元月,市辖区又一次扩大,东至虢镇火车站西闸口以西和宝鸡县所属千河、石羊庙管区的川道地区,北至宝鸡县原属金陵和陵原管区的南部。1964年6月,市辖区缩小。将西虢地区和马营、八鱼、千河、石羊庙、金陵、益门、石坝河、谭家村等9个公社的124个生产大队698个生产队仍划归宝鸡县。1970年11月,市辖区扩大。将宝鸡县西部的坪头区所属10个公社和宝鸡县所属马营、甘峪、晁峪、金河、硖石、陵原、李家河、太平庄、高家村等9个公社的228个生产大队1151个生产队划入市区。 1971年12月,市辖区缩小。将所属16个农村公社划归宝鸡县,其余6个公社,划归新设的金台,渭滨2区。此后,市辖区基本保持稳定。

宝鸡市今辖境,从先秦至今先后置县33个。其中秦以前置4县,秦统一全国后置5县,汉和晋置5县,北朝时置7县,隋置4县,唐置5县,宋元时置2县,新中国以后置1县。从汉至元共省并23县。其中汉晋时省并6县,北朝时省并4县,唐代省并6县,元代省并7县。存留10县,从建置以后,多数亦有置后又废,废后又置。有的相距时间短,有的相距时间长。武功县初置时,位在今眉县地,眉县初置时,位在今渭水北。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一度将9县(市、区)合为3县1市,又将2县并入外区属县。 1990年以前,宝鸡市辖10县,从建置后县名有变者7县,由州改县者2县,由区改县者1县。 ①宝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于秦文公所筑陈仓城置陈仓县。晋末废。前秦甘露元年(359),于陈仓县西三交城置宛川县,西魏大统十六年(550),移治于故陈仓城,复名陈仓。北周建德三年(574)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大业九年(613)移治留谷城(北周筑)。唐至德二年(757),以昔有“鸡鸣之瑞”改名宝鸡。②凤翔县,唐至德二载(757),肃宗在雍(县)聚集兵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遂置天兴县。金大定十九年(1179),改县名凤翔。③眉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于周眉邑置眉县。城在今渭水北,即今眉县常兴车站附近。前秦改名眉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置平阳县,西魏大统四年(538),复名眉城。北周天和元年(566),另筑眉城于渭水南置云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废眉城入周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又改周城名渭滨,大业二年(606)改渭滨名眉。唐武德三年(620)移县治于郇州城(今址),元初以县为州,后仍以州为县。④陇县,西魏置陇州,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⑤凤县,西魏置凤州,明洪武七年(1374)改州为县。⑥千阳县,汉置隃麋县,因泽而名。后汉改为侯国(耿况所封),王莽改名扶亭县,晋废。北周天和五年(570),复置汧阳县。1964年改汧为千。⑦岐山县 北周天和四年(569),分雍县东和泾州(今平凉)鹑觚县南置三龙县。隋开皇十六年(594),移治后改名岐山县。⑧扶风县唐 武德三年(620),分岐山县地置 川县,因水为名,贞观八年(634),改名扶风,金改扶兴,后复故。⑨麟游县 隋义宁元年(617),在仁寿宫(今麟游县九成宫镇)获白麟置县,二年(618),设麟游郡改县名云台,唐初复名麟游。⑩太白县 1952年9月分宝鸡、眉县、凤县、岐山等县地置太白区,1961年9月改区设县。

1990年,宝鸡市辖渭滨、金台2个区,辖宝鸡县、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10个县。2003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3个区,辖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9县。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凤翔县,设立宝鸡市凤翔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凤翔4个区,辖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8县。

地貌气候

宝鸡南屏秦岭,西横关陇,渭水中流。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山地总面积占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宝鸡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宝鸡为炎帝故里,5000多年前炎帝生于姜水之岸常羊山蒙峪沟;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与扶风县交界地带),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周在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宝鸡是秦王朝前期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是秦始皇能够“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举统一全中国的前期奠基地。

作为炎帝故里孕育华夏文明的宝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的学问“宝学”(即宝鸡之学)。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姜太公在此钓鱼、周公在此著《周礼》、燕伋在此尊师重道、刘邦纳韩信之计在此暗度陈仓、张载在此创“关学”。“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一个分支,由两部分组成: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和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上承炎黄之学、周秦之学、关学延续至今,包含姜炎文化、太公文化、周公文化、诸葛文化、燕伋文化、张载文化等,具有特殊的文化及历史双重意义。

宝鸡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于此,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之名最早见于宝鸡,国宝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其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晚清四大西周青铜器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出土于此。另出土有大克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以及逨盘、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另有秦公钟)、卫鼎等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重器。宝鸡市馆藏文物5万余件(组),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4件,二级文物1303件,三级文物9042件。宝鸡是佛骨圣地,法门寺供奉着佛骨舍利。宝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西府社火脸谱、凤翔木版年画、剪纸、泥塑、草编等展示着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艺术。

【河流、水资源】宝鸡市河流网排列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河流主要是以渭河为干流的渭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通关河、小水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等,渭河横贯宝鸡市境内20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51亿立方米。长江水系以嘉陵江上游河段为主干,其主要支流有将龙沟、北星沟、安河、石家沟、小峪河、旺峪河等,宝鸡市境内流长7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27亿立方米。秦岭主脊南侧还分布着汉江水系的支流湑水河、红崖河等。宝鸡市地下水储量估算,可供开采水量约7.56亿立方米。可控制利用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宝鸡市有较理想的地表水源基地。1999年建成的引嘉济清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912.5万立方米;2006年又建成冯家山引水二期工程,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20.9万立方米/日,冯家山引水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2920万立方米,满足了宝鸡市区的用水需求。

【土壤、动植物】宝鸡土壤分布由于地质地貌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形成十分复杂且多种多样的成土环境,主要分为秦岭、关山山地和渭北黄土台塬、渭河谷地等不同区域。据普查,全市共有15个土类,34个土壤亚类,83个土属,286个土种。多样化的土壤类型,为区内种植栽培多品种农作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宝鸡境内植物类型很多。植物区系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华中、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关山,秦岭山地随海拔递升,依次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丛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宝鸡境内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仅秦岭主峰太白山就有种子植物1550多种。特别是宝鸡有极其丰富的经济植物,据统计共有经济植物1000余种,太白山已发现的药用植物就有510多种,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途。渭北台塬、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关山山地,市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珍贵动物10种,即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云豹、豹、朱鹮、大鸨、黑鹳、白肩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全市森林覆盖率55.26%。

【矿产资源】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地190处,发现各类矿种资源45种,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钼、汞、黄铁等金属矿产,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黏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其中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29种,矿区94处。已探明矿产储备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市前三位的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磷、煤。全年投入勘查资金109亿元,勘查项目82个,勘查面积2592.27平方公里。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麟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上,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交通地位】宝鸡市位于陕、甘、宁、川四省(区)的结合部,处在西安、成都、兰州、银川四个省会城市的交通中心。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于此,宝鸡是新欧亚大陆桥上东西贯通陇海,北连包兰,南接成昆诸线的全方位铁路交通枢纽。宝鸡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以宝鸡市区为中心,以定汉高速、西宝高速为十字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成。形成了以G30为主轴,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以关中公路环线为连接的“三横五纵一环”公路网络形成(三横:G30、西宝南北线,五纵:乾县—法门寺—汤峪,麟游—益店—常兴—斜峪关—太白,麟游—凤翔—潘家湾—太白—浑水沟,周公庙—蔡家坡—五丈原,陇县—千阳—宝鸡—凤县,关中环线宝鸡段)。

【铁路交通网络】宝鸡的铁路交通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时陇海铁路通至宝鸡。民国三十四年(1945),宝鸡至甘肃天水段通车。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1970年6月,西安至宝鸡复线建成。1975年,宝成线全线实现电气化,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95年6月,宝(鸡)中(卫)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形成以宝鸡为枢纽,陇海线横贯市区,宝成线向南伸展,宝中线往北延伸,辐射西南、西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旅客列车“和谐号”在宝鸡—西安段开通运行。2013年12月28日,宝鸡—西安高铁开通运行。

【公路交通网络】 宝鸡的现代公路交通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宝鸡境内第一条公路西安至凤翔段正式通车。此后凤陇路、凤汉路、凤虢路、长益路、西眉路、宝平路、麟凤路等都于民国年间陆续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飞速发展,1995年12月5日,被称为“西北第一路”的西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2000年11月28日,国家主干线公路310国道宝鸡至天水牛背段正式建成通车。2009年9月26日,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1年11月8日,宝鸡至陇县火烧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 2017年底,宝鸡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821.8千米,公路网密度92.9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到84.5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284.9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1.7%;一级公路132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0.8%;二级公路1046.5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6.2%;三级公路1585.5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9.4%;四级公路1.23万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72.9%。等级公路占路网总里程的91%。全市12个县区全部通上二级公路,172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晴雨通公路。

经济发展

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4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76.21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932.52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57.5∶34.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801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94.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