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渭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1:38 思而思学网

渭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杨坚、杨广、司马迁、寇准、王翦、白居易、仓颉、杜康,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渭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杨坚

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他掌权后恢复杨氏。隋文帝在位共24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经济最繁荣、军事最强大、文化最开明的巅峰时代 。他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他统领军队,从南方攻入北方,建立了隋朝的统治中心。他指挥大军作战,击溃了陈朝和南朝宋王朝的联军,把他们赶出长江以南地区,并占领了中国南部大部分领土。此外,隋文帝杨坚还平定叛乱、抗击吐蕃入侵,为唐朝奠定基础。

杨广

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即隋炀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出生于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杨广少年时,性聪敏,貌英俊。且能矫情饰行,沉着于外,勤于攻读,文才又好。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册立为晋王,参与了平定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其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正式即位。在位期间,杨广对内修造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穷奢极欲,滥用民力,赋税征敛繁重,使百姓怨声载道。对外频繁发动战争,攻灭吐谷浑、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致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存,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崩溃灭亡 。隋朝的灭亡跟杨广的野心有很大关系,他太想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所以他连年征战和大兴土木,使隋朝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最后落的国破人亡的结局!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称为“史圣”。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十岁起就开始读古文,接受父亲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学习《春秋》和《古文尚书》。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史记》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知识。他的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对先秦的历史资料广泛地进行了收集、汇总,并将其谱列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中国第一次有了科学、系统、完整的古代历史书。《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寇准

寇准(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先后辅佐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寇准的一生大起大落,最后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其策划操纵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之间长达一个世纪的和平。作为一个宰相,他在整个宋朝的执拗程度仅在王安石之下。寇准的才华突出被宋太宗看重,官拜枢密副使。真宗之时,契丹南下入侵,寇准更是说服真宗御驾亲征,结果宋军一转攻势,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占据了主动权。寇准政绩卓著,为人正直,在朝廷备受推崇 。寇准的诗以即兴写景、抒发情感和具有政治抱负而又淡雅朴素见长,现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其中不少是名作佳品。此外,寇准求教的故事出自《宋史·寇准传》,讲述了寇准成为宰相后放低身段求教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

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王翦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王翦为秦国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作为对实现中国统一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名传于后世 。

另记: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王、诗魔”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仓颉:仓颉故里的争议地有多个,分别是河南濮阳南乐县、陕西渭南白水县、河南商丘虞城县、河南平顶山汝州市等。具体哪里人有待论证

杜康:杜康故里的争议地有三个,一是(河南洛阳汝阳县),二是(河南洛阳伊川县),三是(陕西渭南市白水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依据,因此争议一直存在。

二、渭南历史沿革

4000年前,禹划九州, 渭南属雍州。夏代,在今合阳县有有莘国。殷商时,有芮、莘等国。西周时,渭南市境属京畿的一部分,市境内有郑、彤、同阝 、芮、莘、韩、梁等国。春秋前期,市境东部属晋,西部属秦,后全部归秦。周庄王十年(前 687),秦国在今华州区设郑县,属中国最早的县之一。周威烈王二十年 (前406),魏国在市境黄河以西、洛河以东、南起华山、北至韩城置西河 郡。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秦败魏,迫魏献河西地,市境全属秦,秦普遍置县。

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属内史东部。两汉时期,大部分时间市境南部属内史或京兆尹,北部属左冯翊。东汉建安初,市境内设左冯翊郡,辖5个县,属辖区内第一个体制完备的县以上政区。三国时,更名为冯翊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于李润堡 置华州,辖华山、白水、澄城3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移华州治所于武乡县(今大荔县)。北魏孝昌二 年(526),于郑县置东雍州。孝昌三年(527),在今临渭区光明原上设渭南郡。西魏废帝三年(554), 改华州为同州,改东雍州为华州。 同州、华州在境内延续了一千多年。 北周闵帝元年(557),在富平县中华原上设中华郡。北周建德三年 (574),在今临渭区北部设延寿郡。 唐武德三年(620),设西韩州,治所在河西县(今合阳县东南)。唐贞观八年(634),撤西韩州。金贞 祐三年(1215),设祯州(治所今 韩城市)。元至元六年(1269), 撤祯州。清康熙五年(1666),设潼商道,治所潼关县。清雍正十三 年(1735),同州升为府,华州降为散州连同属县并入同州府。民国 二年(1913),撤销府、州,渭南市境各县属关中道。民国二十七年 (1938),在大荔设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在华县 (今华州区)设第二行政督察区,在蒲城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3月渭北各县相继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设大荔分区,辖8县;设渭华分区,辖6县。1949年5月,渭华分区更名为渭南分区。1950年5月,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渭南分区更名为渭南专区,驻渭南,辖13县。1953 年1月,渭南专区辖县18个,增辖富平、耀县、三原、泾阳、高陵5县。 1956年10月渭南专区撤销,各县由省直辖。1961年8月,渭南专区复设,辖 14县及铜川市。1966年6月,铜川市改由陕西省直辖。1969年10月,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1979年11月,耀县划归铜川市。1983年9月,临潼、蓝田县划归西安市。1984年1月,渭南、韩城撤县设市。1990年12月,华阴撤县设市。1995年5月,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改称临渭区,韩城、华阴2市改省直辖,由渭南市代管。2016年1月,撤销华县,设 立华州区。渭南市辖临渭、华州2个区,有潼关、大荔、合 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个县, 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共108个镇、28个街道办事处,2071个行政村,257个居委会。

三、渭南简介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 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土地面积13030.5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461.9万人。辖临渭、华州2个区,有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个县, 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共108个镇、28个街道办事处,2071个行政村,257个居委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