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平台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官网登录入口:http://jwc.lvtc.edu.cn/(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网站(http://jwc.lvtc.edu.cn/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网是由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办,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首页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第二次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顺势而为、尽锐出战,开启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新征程”。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呢?我们如何才能建成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呢?下面,我谈一些看法,请大家讨论审议。

一、基本判断与形势分析

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生物一样地向前进化。”他认为,大学作为一个有机体,内部有其发展的内部传承,这便是“遗传”,外部有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便是“环境”。 “当一种基因进入新的环境,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大学的一些新形态的出现,跟有机界新形态的出现一样,都要经过更新或交融的过程”。在生态学视角下,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一,高校遗传基因和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形成更好地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形态。二、当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高校的发展必须转型。三、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转型期间率先把握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后续发展中就很可能不能很好地“进化”而被时代所淘汰。四、如何更好地将我校的“遗传”与当下的“环境”相交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我校办出特色,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上述判断,目前,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其实质是我校发展中面临的转型问题。

理论上,任何一类大学的定位转型都是从整个社会系统中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互动方式的改变都会迫使其做出调整;实践上,任何一类大学的转型发展要想获得充分落实,都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外在环境中,抓住种种难觅和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并妥善地处理其中存在的各种纠纷和矛盾,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学校应当依据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确立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办的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办学竞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它必须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对其发展战略进行准确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以,无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遗传基因优劣与否,*和新要求,也就是“环境”的变化将迫使我们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环境”的变化。

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的集结号。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必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刻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言而喻,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源于新常态。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后,中央、地方及安徽省陆续出台多项教育改革政策: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等。着重指出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上述文件精神传递着一个强烈的时代信息,那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实际上,从上世纪末开始,创业教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问题,是我们在*“环境”变化时,为了学校“进化”而谋划“转型”发展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里有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次创新创业工作会议上不是解决了这一问题了吗?我们不是印发了《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了“三全”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了吗?或者把问题问得更直接一点:我们当初为什么不干脆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呢?是当时的认识水平不到位呢?还是“乡下汉子主意迟”呢?可能都有一点吧。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考察一下我们的“遗传”基因,看看能否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交融。

按照阿什比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方法论,所谓“遗传”是指高等教育应遵守的信条,它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那么,我们来剖析一下我们的“遗传”基因。

先看看“共性”的高职教育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与生俱来,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双重功能特征和双重需求主体特征,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共性的“内在逻辑”。

所谓双重属性特征即教育性和经济性,体现在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使得职业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由教育界与经济界共同参与,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紧密依托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办出特色,使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在国家提出“双创战略”时,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提供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这是当下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进行转型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双重功能特征即改善就业质量和提升人的素质,体现在职业教育既具有直接改善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功能,也具有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功能。这使得职业教育改革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度;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按照《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理解,“直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其本质就是“岗位创业”问题。至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素质”,当然包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双重需求主体特征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民大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即:一方面经济社会(主要是行业与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大众(主要是学生及其家长)具有选择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需求。因此,在调整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时,必须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当这两个需求出现明显背离时,政府部门应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进行最优化的抉择。关于这个问题,政府的“抉择”措施主要是计划调控,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政策。这一政策在针对职业教育“群体”时看似有效,但对于每个学校“个体”却“冷热不均”。再加上教育管理部门“扶优扶强”的管理理念,具体到每个职业院校,简直就是“两级分化”了。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感受到“阵阵凉意”的,甚至是“寒风刺骨”。近两年我校生源质量和数量的下滑就是明证。实际上,许多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都在这一政策框架下进行了主动适应。适应的方式五花八门。在“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政策下,有一些中职热衷于与应用型本科联姻直接考入本科,职业教育正在沦为新的“类型”的应试教育。部分资源条件非常好的高职院校正津津乐道于“专升本”和联办本科,每年每所学校千余人的“专升本”“成绩”让人触目惊心。他们错了吗?我们不评论。但是,他们也是在主动“转型”,其落脚点都是对“人民大众选择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需求”的满足,是他们的“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交融方式和“进化”方式。

我们能这样转型和“进化”吗?我们如何回应“双重需求主体特征”这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呢?是像一个怨妇一样的哭天抢地、手足无措、推卸责任?还是勇敢地担当和作为?答案当然是担当。多年前,我曾经引用过弘一法师的一句话:“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我们要办出自信和特色,另辟蹊径,休与他人论短长。我们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人民大众选择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需求”提供一个有别于“他们”的全新的选择。请同志们注意,既然是“全新的选择”,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近年来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的些许成绩,必须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独具特色的、满足人民选择需求的“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型大学”渊源于国外 “创业型大学”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在最初的研究和实践中,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很简单,指的就是那些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大胆革新行为并最终取得明显成效的大学。导致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大学和环境的关系表现出了在环境需求和自身反应能力之间的、越来越深刻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社会对大学的需求与大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导致部分大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寻求新的途径,进行新的尝试,建立主动介入国家双创战略的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自然就成为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诉求。我们要通过转型满足需求,通过转型让学生和家长选择我们。

说到这里,有的同志可能要把“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转型定位设计,理解成是现代职教版的“田忌赛马”。也可以。因为这一设计确实体现了竞争意识。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一设计不仅仅是“田忌赛马”式的无奈的谋略,它更深深地根源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独有的“遗传”基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的“遗传”基因,或者说是特有的“内在逻辑”。

回顾一下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创新和改革贯穿始终。改革开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等等遗传基因早已牢固的根植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的血脉之中。

从刚才孙勇校长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就呼应国家“双创”战略而言,“红石谷会议”时,我们就重新设定了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并率先设计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精神的6+★课程体系;第一次创新创业工作会议上,我们厘清了创新创业工作理念,并建立了创新创业“三全”工作机制和课程系统框架;“金寨会议”上,我们全面开始了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部署了“体验中心”建设并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延伸,初步建成了具有“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里程碑意义的创客工坊运行机制;在工作实践中,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批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学生骨干和项目设计正在形成,我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已经获得省级立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播撒创新精神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得以有效贯彻;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特区改革试点被广大教师自觉地赋予新的内涵正在向创新创业层面推进;在教学改革方面,最能体现“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在管理工作方面,一大批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文件相继出台。

上述工作佐证了我们前面的基本判断: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诸如“改革开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等等的“遗传”,正在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进行有效交融,“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设已经水到渠成。

所以,校党委研究决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议题,供大家讨论审议。

二、系统设计与目标任务

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学校教育改革层面上的“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于“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内涵,源于国外的创业型大学建设实践。进入21世纪,国外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开始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国内一部分大学主动地投入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由此,出现了全新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创新创业型大学更加贴近国家战略,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强调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强调实践创新和应用,更加强调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态,创新创业型大学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一,在组织管理上,注重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注重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二,在办学理念上,注重融入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在人才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既注重岗位创业“素质”,又注重自主创业“能力”;四,在社会服务上,注重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的二元价值取向,以社会服务带动学术发展;五,在科学研究上,注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强调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六,在校园文化上,注重学以致用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和传承。

综上所述,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设计思路,就是基于以往取得的所有教育教学成果,将全校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形成具有鲜明创新创业特色的、体现“三全机制”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必须具备上述六大特征,涵盖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大主体,并规划落实在一体化建置的四大系统之上,分别是: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文化符号系统、以教师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双创师资能力提升系统、以学生生涯成长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和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

下面分述之。

第一,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文化符号系统。

要在我校的校园文化符号系统中有效的融入创新创业文化元素,大力开展具有鲜明创新创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和氛围。

全面落实“红石谷”标准,将“播撒创新精神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思路之中,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涵的学校荣誉体系,建设独具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符号系统。

加大双创中心和创客工坊建设力度,设计彰显“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具象符号,形成十大景点、十佳小品、十大红色基因遗传代码和十大创业能力交相辉映的、独具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符号系统。

要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省级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修订、出台并严格执行鼓励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在“创新创业”的视野中重新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设计,形成以“支持、宽容、理解和等待”创业者为主要内容的、独具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符号系统。

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中彰显创新创业文化内涵,要让所有类型的、涵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案例和项目设计在校园开花结果,让师生创新创业忙碌的身影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形成独具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符号系统。

第二,以教师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双创师资能力提升系统。

要加强师德建设。把创新创业内涵融入到我校的师德建设“双四有”标准之中,鼓励教师有双创“德”、双创“梦”、双创“事”和双创“能”。

要强化制度设计。要让教师创新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学生共同创新创业的行为在校园形成新常态下的文化自觉,要让教师创新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学生共同创新创业的成功者在校园成为明星和榜样。

要落实政策激励措施。在科研立项、职称申报、绩效奖励和干部任用等方面向积极践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要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在传统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法中纳入双创内涵,在国家相关政策框架下,全力支持教师在不同类型的双创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开放办学。以各种方式引入一批高质量的双创导师,与我校现有师资一起形成高质量的双创教学团队,迅速提升双创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双创师资能力提升系统”结构内涵。

第三,以学生生涯成长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

对于“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而言,彰显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要具有继承性,即:要在6+★课程体系框架下,认真谋划设计“★和☆”的课程内容,形成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明确和理顺“★和☆”课程既要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又要融入6+★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进一步落实建设和管理主体。要把“公共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全部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建设。要在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于2018年秋学期再建成4门新课程,支撑创新创业精英班开设的模式创新。

对于“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而言,彰显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要具有完备性,即:既要体现出“素质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蕴含以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植入创业代码、提升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内涵;又要体现“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特征,涵盖以培育“十大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内容。要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课程大部覆盖、“★”课程重点支撑。

对于“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而言,彰显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要具有示范性,即: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进行优化和梳理,并同步开展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工作,优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力争建成一批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第四,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

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是“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我们要围绕以下方面,力争使该系统建设彰显特色。其一,要围绕创新创业拓展校企合作内涵,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思想在“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其二,要在互联网+领域率先形成亮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其三,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各个环节,形成一批支撑“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概念的项目设计、项目实践、项目孵化和项目运行的标志性成果。

具体地,要呼应国家、省、市“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构想,依托专业特区建设成果和思路,系统开展创新创业实验班建设工作。在现有条件下,电子商务实验班、汽车维修实验班、电子技术实验班、工业机器人实验班、广告设计实验班等要先行一步,服装、动漫、园艺、测量等实验班要积极跟进。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建设要体现设计理念,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规范实施。

软件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互联网金融三个校企合作的专业特区,是“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全面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争取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办出特色、形成亮点。

混合式教学改革就是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项目。混合式教学源于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最能体现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创新创业课程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必须大力推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精品课程。

创新创业能力体验中心建设是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体验中心建设是大概念,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创客工坊的建设外延、加强创客工坊的建设内涵、完善创客工坊的运行机制,把二十四节气工坊建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亮点。

要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以创客咖啡、电商创业中心、梦想店铺、双创中心大厦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别的创业孵化基地。

要超前设计并形成创新创业大赛的立项、储备、选拔、投入、训练、参赛、奖励机制。要把创新创业大赛作为“金牌工程”的主要突破口。要把创新创业大赛成果作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形成的主要路径。

要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新专业,形成学生创业的“专业队”。

要在扶贫工作领域和农民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要认识到,扶贫工作和互联网+一样,是当下创新创业领域的“风口”。“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要敏锐的把握住在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创新和“扶贫+创业”领域中存在的巨大机遇。

要在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中积极设计“社会服务项目”。要在面向全校提供“专业+行业/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社会服务活动。要辐射安徽省区域人才培训、六安市企业、创新创业从业及服务人员(政府服务人员、投资人和中介机构服务人员)和社会创业者(企业管理团队、农民工和军转等各类创业者),为其提供创新创业领域的社会服务。要协助市、县区级政府进行创新创业推展任务。要加大校企合作技术攻关、横向课题申报、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力度。要在“社会服务项目”中进一步体现“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扩散效应,彰显高校所谓“地方离不开”的社会服务功能。

关于创新创业项目集成系统,不仅仅包括孵化项目、大赛项目、教改项目,也包括平台建设项目、基地建设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还包括工坊运行项目、专业建设创新项目、课程建设创新项目等等。该系统的设计理念主要考虑的是项目集成。所谓项目集成,就是将各个看似独立的、各种类型的项目建设,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各项目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上述内容整理成系统框图如附件。系统框图中的内容,请大家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充实、拓展、完善。

三、实施原则与工作要求

如前述,“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系统建设集成时,既要考虑与时俱进和革除流弊,又要考虑历史积淀和遗传特色,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颠覆。这里,我想强调四点原则。

第一,反颠覆设计原则。

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是我校安徽省地方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建设和国家优质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建设项目既要自成体系,又必须在“省高国优”的建设方案中得以体现和充实,不要进行颠覆性的设计,更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和“省高国优”建设同步推进,同期完成。

第二,反教条主义原则。

“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建立在自己“遗传”之上。“六职不与别校同”,“别校”的“遗传与环境的交融方式”不可能在“我校”被简单复制。我们要在借脑融智、学习借鉴的同时,坚持创新、形成特色,反对教条主义。

第三,反经验主义原则

“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坚持改革,革除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基因代码,不能刻舟求剑。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刀刃向内。我校“以前”的“遗传与环境的交融方式”也不可能在“现在”被简单复制。经验主义是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绊脚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