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焦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焦作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焦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几条壮汉边吃边聊,吃罢饭再吸上几袋毛烟,别提有多惬意,然后或侃大山,或打赌,或谈古论今,空碗自然由家人来收回。男人们用这种方式处处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爷们儿气”。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童年记忆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成人,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有的人家为体现穿千家衣的风俗,就收集各家布头,剪成小块三角形,用三角布拼成大块花布,寓意千家衣,图个吉利。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这种借屋相亲,是过去穷的产物,女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图的就是一个老实,房子其实不算什么,只要人忠厚老实就行。到了后来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成为时尚,人们又开始向拥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的家庭借用一时,以显“富贵”,促成婚姻。
门头钥匙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早年人们出门走动,锁门是不带钥匙的,钥匙往往是挂在门头上,或是掖在门头上方,或是藏在门槛下边的缝隙里。锁门仅仅是防鸡防狗进屋乱折腾,对人是毫不设防的。这种民风的出现也许是配钥匙需要花钱,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民风淳朴,社会安定,邻里之间知根知底,不需设防。
二、焦作的简介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辖2市4县4区,面积4071平方公里,人口330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
焦作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发祥地,是历史名人韩愈、李商隐、司马懿、许衡、朱载育的故里。这里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坛等旅游胜地,有嘉应观、妙乐寺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条件优越,原煤、耐火粘土、铝钒土等矿产丰富,水资源充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柳、焦新、太焦、侯月四条铁路线在此交汇,全市公路密度居于河南省首位,地方自筹资金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黄河公路大桥,使焦作成为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重要枢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将从焦作经过。
改革开放以来,焦作经济迅速发展,由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以冶金、能源、旅游、化工、建材、轻纺、食品等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市。焦作工业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化工、能源和铝工业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良好,是全国三大粮食高产区之一,优质专用小麦、特用玉米、种子和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在国内享有盛名。旅游业发展迅速,重点景区客流量居全省前列。焦作自然环境优美,正在着力打造山水游品牌,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旅游城市。焦作经济发展环境优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经济秩序的规范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焦作社会稳定,民风淳朴,诚实守信,人心思进,拥有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200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5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均居河南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