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珠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珠海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珠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岭南民俗文化瑰宝,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在斗门流行了数百年,属汉族传统婚俗,是珠海市斗门沙田水乡地区家喻户晓的婚庆习俗,也是珠海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斗门水上婚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是珠海市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17年被珠海市评为“珠海文化名片”,已成为珠海著名文化旅游名片。水上婚嫁形式繁复多样,婚嫁仪式十分讲究,包括“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仪式由咸水歌串起,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在水上婚嫁习俗中,沙田民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整个婚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灶鹤舞,又名“耍白鹤”,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是珠海市著名的传统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金湾区级、珠海市级和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代表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 三灶鹤舞于2017年被珠海市评为20个“珠海文化名片”。
装泥鱼是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制作鱼笼、制作鱼篓、制作泥板、捕捉泥鱼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性别差异性的特点。这一传统习俗祖祖辈辈相传至今,家喻户晓,从2010年起乾务镇每年不定期地组织大型“装泥鱼”系列活动,包括织鱼笼比赛、织泥鱼篓比赛、现场“装泥鱼”等活动,让“装泥鱼”这一传统习俗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指禅推拿是中医推拿的重要传统医术流派之一,源自于中国古代按摩术,受禅宗“一指示法,见性成佛”思想影响,并吸收古印度瑜伽术和天竺按摩术而逐渐形成,于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一指禅推拿以佛学禅宗“一指示法,见性成佛”之精义,开宗立派,以“心法”为其学术思想核心,建立了以“禅定、觉己、觉他、治法、推拿功法、推拿手法”为主要内容的一指禅推拿学术体系。一指禅推拿将禅与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保留和发展了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特点,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认识方法,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广泛的医疗实用价值。
沙田民歌,又称水乡民歌,是在珠海地区的“疍家歌”和“ 渔歌”的基础上,经历代疍家人不断传唱加工,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的统称。沙田民歌是广东省珠海地区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承载着沙田地区的民俗风情,是海河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珠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据了解,沙田民歌采用带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的粤语方言演唱,属于六声音阶徴调式民歌,均采用无伴奏清唱的方式。因演唱环境、场合、形式等的不同,又分为高堂歌、咸水歌、叹情歌、姑妹歌、大罾歌、木鱼歌等。
三灶编织,是指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拥有500年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2015年“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三灶编织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可作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仔等,其工艺之精致为我们留下农耕时代难忘的记忆。
“横山鸭扎包”是斗门区莲洲镇一种民间传统美食,与“上横黄沙蚬”、“粉洲禾虫”、“横山粉葛”并称为莲洲“四大美食”,是珠海市著名美食,享誉珠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港澳地区,其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代表性非遗项目。“横山鸭扎包”是个统称,包括鸭脚包、鸭下巴包和鸭翼包,均是用鸭脚、鸭下铲、鸭翼、鸭肝、鸭肠和肥猪肉采取独特的方法腌制晾晒,捆扎而成的。横山鸭扎包自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传承一百余年,历经四代人,如今,每年秋冬“腊味飘香”季节,莲洲“横山鸭扎包”进入制作旺季,产品名扬遐迩,成为餐桌佳肴和馈赠亲朋好友的送礼佳品。
斗门醒狮是珠海斗门的传统民间舞蹈,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0年6月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斗门醒狮在斗门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在珠海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斗门醒狮继承我国南派狮舞精湛技艺,在传统的醒狮表演上又融入了武术、舞蹈、音乐、杂技为一体,特色舞法主要有狮子出洞、上楼台、桩阵、板凳和桥头青。据了解,除了斗门醒狮外,金湾区的三灶狮舞也是珠海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名录。
乾务飘色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是珠海斗门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融入地方特色,有深厚的水乡文化底蕴,是珠海市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民俗艺术之一,于2007年入选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乾务飘色多取材于民间故事,造型奇特,制作工艺精致。至今保留人工抬色的传统,每队飘色均辅有领路牌、罗伞、护色等,阵容庞大,色彩夺目,观赏性强。乾务飘色有三台飘色,分别是乾北的“仕林祭塔”、乾西的“螃蟹过江”和乾东的“喜鹊练梅”最为著名。
说到珠海特色小吃,当然少不了定家湾茶果。唐家湾茶果,又叫定家湾茶果,是珠海唐家湾镇的一种民间小吃,数百年来,其花式品种仍然流行于民间,是广东一带群众喝茶消遣的一种美食,2011年唐家湾茶果制作技艺入选珠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唐家湾茶果在北宋末年传入三灶,茶果种类繁多,现存唐家湾茶果品种有36种,一般按年节制作而各具风味,有大龙糕、煎堆、叶仔、挛茜饼、萝兜粽、醎水粽、醎水糕、芋糕、萝卜糕、茶果汤等,花样繁多,精致小巧,美味可口,甜蜜软糯,老少咸宜。推荐珠海其他著名的美食类非遗项目:上横黄沙蚬、淇澳银虾酱、大赤坎明火叉烧排骨、虎山金巢琵琶鸭、横琴蚝生产技艺、唐家麦记饼艺等。
二、珠海的简介
地理区位:珠海区位优越,濒临南海,东与香港水路相距36海里,南与澳门陆地相连,港珠澳大桥竣工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横琴、青茂、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珠澳跨境工业区5个陆运口岸,九洲港、湾仔港轮渡客运、珠海港、斗门港、万山港5个水运口岸,共10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