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男女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即所谓“花配花,柳配柳,破粪箕配破扫帚。”同姓不通婚,婚礼颇繁缛。
一、提 亲
民国及其以前,农村男十五六岁,女十三四岁就配婚。男家看中女方,便托媒提亲。若女方父母同意,就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送至男家(俗称出婚头),压在厅头祈桌中央,3天内家中诸事顺利,便可“合婚”,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算,若无相克即可成亲。
二、订 亲
男女双方家长商定彩礼和婚嫁事宜后,男方即向女方“过定”,送财礼。富贵之家还要送“庚全”、备礼单。一般的只送4包糖(冰糖、饼干、米糕、糖茶或蓼花)和定头钱。女家收聘后需回礼。娶前,男方需向女家送“三节礼”。礼品除米粉、猪腿、粳米、糯米外,端午节加送粽子百个;中秋节送月饼;过年送鸡及猪心肝全副。娘家回礼:端午节为笔墨、纸扇、夏布;过年为裤料1件,布鞋3双(公公、婆婆、女婿各1双)。
三、嫁 娶
由男方将双方的出生时辰和全家人的年庚送星家诹吉,写好全红柬帖托媒人送女家求娶。此后,男家布置新房、置礼品、备花轿等。女家为女儿备办嫁妆。嫁妆中必备子孙桶(马桶)1个、雨伞1支、灯1对、小种鸡2只、火笼1对(内装松明1把或木炭、火柴1盒、芋头1个、圆葱2株、姜等)、鞋盘1个(内放剪刀、尺各1把)。有的富家还备“全厅面”或“半厅面”嫁妆。“全厅面”嫁妆除锅灶外,其余样样齐全。普通的是“一扛半”(“一扛”指一橱、被子和蚊帐,“半”为一箱或一柜),多者“二扛”或“二扛半”,少至3套衣裤。
临娶的前一天,男家张灯结彩。花轿、礼担、各种礼帖,由媒人随迎亲队送到女家。迎亲人数去时为单,回时必双。至时,女家在大门前鸣炮迎接。其母必须“哭担”,意为女儿到夫家才会得到疼爱。女方的母舅“开担”,有意“骂担”(即嫌礼担欠丰厚,意为有骂,俩亲家越亲)。女家收礼后,回拜礼帖。同时,请舅母或“好命妈”(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妇女)在闺房内用线给新娘“挽面”,谓之“开脸”。出嫁日清晨前,按吉时给新娘行加笄仪式,俗称“上头”。旋在厅尾摆上供桌,焚香点烛,新娘穿上红色的嫁衣,坐在交椅上,脸朝厅尾,两脚踏在“七星斗”上(即米斗中点燃1盏七芯油灯,斗上置1块米筛),左右两旁站着童男童女,由舅母或“好命妈”给她梳妆,童男童女也依次给她梳头三下,再把头发绾成一个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头偕老)、红花,并说四句:“今日梳妆绾髻是大人,(某)家女子(某)家祖妈做到成,白花插在前,好子生在前。”母舅或兄向厅尾开新伞三下,谓之“出伞”。边开伞边说四句:“(某)姓阿使(女儿)到(某)姓做祖妈,人未去,魂先去,传枝接叶,旺子旺孙。”然后将挂红的伞,头朝上放在厅头。男方需给女方加笄礼物:米1斗、公鸡1只。同时辰,男方开洞房,厅头、洞房点灯火,表示将新娘灵魂迎进男家房中。
亲友向出嫁的女子送米粉、红蛋、香皂、花粉、袜子等喜礼,俗称“送嫁”、“添花粉”。母舅、伯叔须送衣服1套。新娘要“饿嫁”。母亲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女家要请母舅、众乡亲吃“嫁饭”(亦称吃“红担”),并分发“阿使糖”、“阿使粿”。
新娘由母舅或好命妈搀扶依次辞拜灶神公、土地公,哭别父母、亲朋,谓之“哭嫁”。父母、众乡亲即送给红包。新娘上轿,放下轿门,贴上轿符,轿起登程,鸣炮送行。兄弟、母舅随轿至大门外,由兄弟与她交换手巾扇。母舅锁箱橱,锁孔用红纸贴封,锁匙交给新娘。新娘分别给兄弟和母舅送红包和一双袜。
娶亲队路遇县老爷的官轿不必回避。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两个新娘下轿互换银戒指或礼物。
花轿到男家门前,等待吉时入门。新娘入门时,公婆须回避,意为使媳妇服婆家管教。吉时一到,鸣放鞭炮,轿夫头将“全婚”礼帖盒送至厅堂,并说吉语,以示天赐良缘。一对红灯置厅头祈案左右,寓意“添丁”。接着四名轿夫用手抬花轿至厅堂中。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子帽迎接新娘,用脚把花轿门帘踢起。“好命妈”搀扶新娘下轿。新娘脚踏米筛而出,走到厅头三拜祖先,谓之“拜堂”。“好命妈”讲“(某)姓阿使做(某)姓祖妈,手抱五代孙,做得五代妈。”新娘拜后缓步退至灯梁下,面向宾客边拱拜边说:“客公请坐”,即入洞房。“好命妈”将新娘的戒指脱下一粒给新郎为表记,以防当晚歹徒乱婚。接着让新娘吃点心,鸡、鸭蛋各吃半个,留一半给新郎吃,意为同心同德,白头偕老。
母舅和舅祖在客厅行挂灯仪式,唱四句:“新灯挂起,宾客恭喜,今朝成亲,来年抱孙”。新郎向母舅及众客敬冰糖茶,以表谢意。
酒宴开始,母舅坐首席。酒过三巡,由媒人向新娘取锁匙交母舅开箱橱看嫁妆。母舅可得橱中的红包、冰糖,边取边说吉语。看后将锁匙交回新娘。宴席继续,新娘向母舅、宾客依次敬酒。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杯酒”(用红丝线将两个酒杯拴在一起)。饮后开始闹洞房,由母舅带领至亲依次送房烛、雨伞、馔盒等陪嫁品入洞房。接着母舅等排草席、叠被子、安放枕头、挂蚊帐等,都要讲吉利话。
新娘拱手站立,让人闹房。最后由母舅手捧一支烛火,从新娘的头到脚反复照三遍,并说“美满姻缘天作合,夫妻偕老结同心。”新婚之夜,洞房灯火通宵。夫妻就寝时,一定要说话,避免生哑巴儿。后路一带,新娘陪嫁的猪心、猪肝、鸡肉、鸡心、鸡舌、红蛋等十样要给新郎吃。意为夫妻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次早,男家设宴请媒人,由至亲作陪。新郎手捧茶盘向媒人和母舅等敬冰糖茶。宴席间,新娘由“好命妈”陪伴,向众宾客敬冰糖茶,宾客以红包回礼。
四、回 门
昔时,新娘需3年始得回娘家。回娘家时新郎新娘须当日傍晚天黑时返回。意为“暗摸摸,生丁务(男孩)”。50年代后,一般3天回门。
五、弥 月
女婿请岳父、岳母一家大小来家作客,谓之做“满月”。翌晨厅头排馔盒、酒,地上和交椅都铺红毡毯。女婿请岳父、岳母至厅堂,并行大礼。岳父、母劝免,将红毯掀折一角,表示谢坐。酒宴请亲族长辈作陪。当日下午或第二天,岳父母回家,女婿挑着回赠礼担送行,岳父母以红包回谢。
特殊婚嫁主要有童养媳、改嫁、招婿、姑换嫂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