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特定的风俗习惯,通常人们会打扫房间,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等。有句话叫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过年都会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在海口,人们喜欢把过年叫做“做年”。今天,小编就给大伙介绍下海口人是怎么“做年”的,带大家再次回味一下过年的味道。
送灶公
“送灶公”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菩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
年轻的小伙子们要将家里灶上的神像小心翼翼地请(搬)下来烧掉,送灶王爷上天。祭灶的时候还要准备好一盆清水和一把野草,老一辈人介绍这是给灶王爷的马吃的,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爷回家。
采 屋
“采屋”,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一般在除夕前选个吉日,每家每户都要对屋子进行大扫除。
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相传。
绞 脸
绞脸,又称开脸、绞面等,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使用棉线除去女子脸上汗毛的美容手段。在海口民间依然延传着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美容方式。春节前,海口一些妇女会用蛋粉(一种特制又古老的石膏粉)涂在脸上,然后用棉线把脸上的细毛及污渍清理干净。
在海口古老小巷或乡镇上,依稀还能看到有专门帮人绞脸的妇女,她们用一根50厘米左右的棉线,用嘴巴咬住棉线一端,左手拉住线的另一端,右手绕上大拇指和食指绕一圈,再与左手的线绕几圈,形成松紧自如的三角形,能在脸上自由滚动,把脸上的细毛夹干净。
做“甜粑”
年糕,海口本地叫做“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黑砂糖,搅成的糖桨搅均匀,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年三十祭祖时不可缺少年糕。
年糕具有粘性,但又很柔软。海口人切年糕有一个智慧的方法,不是用刀切,是那一根细绳子,在年糕两头对拉,就能把年糕切成两半,并且切得很工整。
贴门联、利是钱
廿九或者三十,就要开始贴门联,还要在门联的横批下贴上“利是钱”,它是一种红纸制成的、朝下的一端呈齿状。而且要贴的是奇数,一般是三、五、七张。它表示的是一种对美好的祝愿还有企盼。
然后还会挂上一串用红绳子绑着的桔子,桔子要挂偶数,表示出门“大吉大利”。
除夕祭祖
大年三十是过年最隆重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祭祖。就是要敬祖宗,烧纸钱、上蜡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接着要燃放鞭炮。祭品中必须有鸡、鱼、笠、蛋和橘子等东西。
除了各种祭品外,还要烧各种金元、纸钱给“公祖”。
围 炉
除夕夜,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吃火锅,海口人叫做“围炉”,就是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一起吃团圆饭,暖暖的都是情感。
吃围炉时的酱料很多,有什锦酱,虾酱(这两种是海南特有,在省外很难见到,什锦酱咸中带甜,又有一丝的辣味, 上图黄色的那碗),辣椒,酱油(里面放了蒜末),金桔....用这些酱料蘸着鸡肉吃,非常美味!
点发灯
点发灯,其实就是点通明灯,让屋子灯火通明,寓意是“发财添丁”。在海口,除夕这一晚,人们会在各个屋子里点上煤油灯,一直点到初四天亮。
不过现代人为了节能环保,很多人家里都选择开灯管照明了,煤油灯已慢慢减少。
守夜鸣炮
大年三十那晚,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各种娱乐,等到凌晨时,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鞭炮声就开始响起了,这是海口人迎接新年的古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