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国教育与教学论文【汇总】

浅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改革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前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开展适当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通过分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以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符合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教学体系 改革

提高就业水平,提升就业质量是每所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笔者所在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投资兴建的一所高职院校,自办学以来,我院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在开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会影响我院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塑造与提升。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一、我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单一,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课使用统一的教材,所有专业的学生接受统一的讲授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单一的课程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实际的帮助,无法引起学生的求学兴趣。

2.偏重共性指导,缺少个性辅导。就业指导课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统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共性指导,忽视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辅导。

3.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培训。目前,我院的就业指导课主要由辅导员承担,由于我院的办学历史较短,辅导员均是刚离开校园的硕士毕业生,年龄偏轻,社会经验少,而且较少接受专业培训,对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较难把握,导致辅导内容不够丰富,就业信息分析较片面。

二、我院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一)校内外教师、专家相结合,建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学队伍

从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来看,组建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学队伍必须结合校内、校外的专业力量。

首先,要从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考虑,在校内选择确定专职的教学工作人员,建立以专任教师为教学主体,以校内兼课教师、校外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等为补充的师资队伍。

其次,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加强专业培训与考核力度,积极组织授课人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如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根据教师的专长分配教学任务,提高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的专业性。

最后,增加校内教学人员的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进交流了解,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二)建设教学资源库,增强指导专业性

首先,从教学用书方面,要根据专业的就业指导需要,建立专业性的教学资源库,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中再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整理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基础教学上增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使教学活动逐渐适应我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其次,从教学资源方面,要建设符合专业就业方向的职场案例库、就业心理分析库、调查问卷库、往届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库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

最后,从其他资源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建立课程网站,建立实时共享和交流的平台,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对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进行定期调整和充实,实现多维教学素材相互补充,逐步形成立体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建立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是对高职生在就业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教育的重要渠道。而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是指在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的专业、个性特征、发展阶段等差异,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其整个大学的培养过程,将就业与创业理念通过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融入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

课程划分为“职业基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三部分。具体规划为:大一入学后,开始“职业基础教育”,开展入学心理调适、沟通技巧、兴趣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重点进行专业认知、学业规划、个人发展定位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形成端正的事业观和就业择业观;对大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通过对学生在专业资格认证、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对大三学生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择业技能与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为主,全面开展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时供给等方面的引导教育,重点开展求职准备、择业技巧、职业测评等方面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使毕业生了解社会、认识职场,正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就业竞聘活动,进行求职择业或自主创业。

(四)课堂讲授、专业讲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就业指导课属于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因此,不能抛开基本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主要由校内的专兼职教师完成,内容有:(1)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调整职业发展预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2)把握动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动态,树立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观。(3)了解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法规,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我保护意识。(4)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巧,提高求职质量和成功率。就业指导课还可通过专业讲座传授与市场发展相关的职业规划内容,由校外专家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向学生传授如何增强职业意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求职技能、了解就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突出实践性是也是我院就业指导课发展的目标之一,除了课堂教学和专业讲座外,还要凭借我院校企合作企业的力量,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每期就业指导课程结束前,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管理生产环节,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现场招聘会;在校内举行小型现场面试招聘会,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学生现场竞争获得就业机会等。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达到全方位就业指导的目的。

(五)建立共性引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是我院的整体工作,必须对所有学生开展,但在指导过程中会包含很多学生的个体行为,共性引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又可为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共性引导是指对所有学生进行一般的、普遍的、概括的引导,即大课教育。而每位学生却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个性辅导工作不容忽视。个性辅导是把学生作为就业辅导的“个体”,对学生个人在能力、兴趣、价值、内在愿望及性格等诸方面进行了解,根据其个人的潜能和特点进行“个体”的职业选择与规划。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和“创业咨询室”,补充课堂共性引导外的个性辅导缺失,通过指导老师与学生深入交流,进行综合测评和全面分析,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准确定位,规划人生,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体”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方案等。

(六)开展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并行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解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此后,国家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尽管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良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创业,有效的创业教育可作为就业指导的有效补充。通过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咨询顾问,向学生适当地开展创业教育,讲授创业条件、创业团队建设、创业资金筹措、市场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项技术开发和创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创业方案选择,引导制定创业计划书,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一定数量的学生创业实体。通过开展全院范围的创业设计大赛,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关注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日益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我院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际,探索一条符合我院办学特色的就业指导实践途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适应社会,敬业爱业的技能型人才,为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天宇. 论以高职生为中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8):74-75.

[2]来秀明,许幸子,李云山. 高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 孝感学院学报,2012(7):105-108.

[3]郑启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 商情,2012(40):96.

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思考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大学生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理想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在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课程。基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高校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理想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7 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近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影响着整个社会,特别是严重挫伤和打击了来自广大农村学生的信心,导致近年出现大批的高考“弃考族”,这要归咎于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个体的人生目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实质上演化为职业生涯的设计理念,而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则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折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前者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需求,后者是个体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缩小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构建理想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重视不够。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就业率,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多数高校将它开设为选修课且采用大班授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教育引导缺乏前瞻性。另外,在实践层面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关注毕业生“就业指导”而不是“生涯规划”,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职业,甚至所学专业就决定了所从事的职业,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文凭越高就业越有优势。

2.师资队伍薄弱。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知识,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主要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课”教师和少数专家,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偏多,并且教师多数没有经过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系统理论学习和培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 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仍停留在 “说教式”或“灌输式”等单一的传统的讲授法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管理不规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大。

4.社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高校应统筹考虑职业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加强校企合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让更多的成功人士用他们奋斗的经历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想课堂的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师资薄弱,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教师资源。促使校内部分教师转为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如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化。再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

2.开展创业就业讲座,全方位引导就业理念。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合作,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健全与职业界、人才市场的信息通报制度,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和创业讲座,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增进与企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生的实习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只有在客观地认知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 3.坚持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全程化跟踪教学。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遵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该课程只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重心前移,从学生迈进校门开始并贯穿大学始终,做到全程化,覆盖所有学生,覆盖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坚持四年不断线。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国内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观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学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招聘,调查择业方向、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大学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4.以小班讨论为纽带,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已成为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必须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获取知识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小班授课,必须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民主型理想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讨论中各展才华,在交流中见贤思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5.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该课程侧重经验教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给大学生求职择业以有效的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择业中的实际问题。2009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要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教育、著名案例分析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训练,提高择业竞争力。再次,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确保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人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充分就业走向满意就业,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

[2]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