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

晋城平均工资水平多少钱,晋城平均工资标准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保证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0.jpg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综述

2019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97元,比上年增加2042元,增长8.6%。在全省11个地市中,绝对值排名第3位,增幅排名第8位。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位于全省第一梯队。201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627元,超全省平均水平1365元,位列全省第4。同比增长7.7%,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高出1.0、0.9和0.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

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09元,全省排名第4。同比增长9.2%,增速比第一季度高出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高出0.1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2.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收入比2.34:1,较上年(2.37:1)收窄0.03,随着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将进一步缩小。

二、四项收入持续增长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534元,同比增长7.4%,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最大,为59.4%,拉动增长5.1个百分点。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最高,达67.7%。作为居民收入第一大来源,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仍是目前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对支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2.转移净收入增长较快。以离退休养老金为主的转移净收入为4136元,同比增长17.4%,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较高,为30.0%,拉动率为2.6%。转移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6.0%,其中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5.5%,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7.3%。由此可见,扩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重,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各种直接补贴,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

3.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2019年,全市居民经营性收入为2724元,所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0.5%,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8.3%,拉动增长0.7个百分点。2019年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6.7%,增幅相较去年有较大程度回落,其主要原因为今年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高位运行,严重旱情天气,夏秋粮产量受到环境极大影响,导致农业收入大幅减少;再加上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养殖持续低迷,养殖户补栏意愿不足,畜牧业遭受较大冲击,致使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营性收入受到制约,但这并非常态,预计明年经营性收入增速将有所提高。

4.财产净收入缓慢增长。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503元,同比增长3.1%,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2.3%,所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8%。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人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

三、收入增长影响因素

1.经济稳定运行保障了居民收入增长。

2019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开局、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市GDP总量达1362.4亿元,同比增长6.5%,位列全省第三。金融环境积极稳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投资结构持续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文旅产业发展步伐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继续显现,“减、奖、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民生投入不断增加,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2.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助推居民收入增长。

2019年,我市就业形势稳定,就业服务水平提高,积极开展一系列公益性就业服务活动和大型招聘活动,不断激发“双创”活力,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765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102人,帮助失业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就业共计10363名;发放应急稳岗返还补贴、技能提升补贴3998余万元,惠及4543人。为企业职工追缴欠发工资1.09亿元,涉及职工16842人,人均增发约6470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25万元,市县两级共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带动创业就业人员7507名;大力发展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724人。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3.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

2019年,我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保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积极稳定的工资和离退休金政策,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大病统筹保障等制度,更好的保障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月人均提高约300元;带薪年休假政策使平均每人增资约3500元;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连续上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退休金约168元,惠及全市75807人;城镇、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月分别提高30、480元;连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水平,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贴人均提高40元,大病医保原分段计算调整为统一标准75%支付;将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人口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约20000余农民直接受益,人均增收9250元;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中每户共补助2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参保城乡居民丧葬补助金制度、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农村土地托管试点项目补贴、农村种植补贴、人才引进补贴、光伏发电补贴、燃气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农业特色保险政策等一系列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居民收入增长。

我市以重点景区、全域旅游为抓手,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创建晋城市特色旅游乡镇4个、特色旅游村18个、特色乡村旅游客栈51个、建设旅游厕所227座,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9个,有力拉动了农村投资;多种特色产业如陵川中药材、沁水蜂蜜、皇城相府蜂蜜酒、石苑桑叶茶、特色桑蚕发展稳步提升;多措并举促进产销对接,如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在省农博会对150余种产品进行展示展销、宣传推介;投资9017.5万元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的第三产业延伸,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

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建议

1.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经济是实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基本前提,产业发展又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我市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大好机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光机电产业作为壮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推进铸造业从“锅碗瓢盆”向精密铸造、智能铸造、3D打印转变;按照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环境友好型的路子发展现代煤化工;借“太郑铁路”东风加快建设晋东南门户城市,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融入中原、对接长三角、粤港澳的开放前沿;注重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夯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2.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就业人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培育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三新经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易汇聚形成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新动力。紧紧围绕新材料、数字、节能与新能源、现代物流业、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大力扶持市场主体,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深入推进双创活动,加快孵化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同时应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用好我市文化旅游相关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把王莽岭景区打造成太行旅游板块的龙头,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借助“康养山西”国际论坛,助力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既做大做强康养服务业,又推动农林文旅康结合和文化开发,形成农林文旅康产业集群,与其他地市形成康养产业带,互相支持促进。

3.加强方法研究,努力提高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目前,我市居民财产净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其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仅为5.8%。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尤其在拆迁、征地等过程中,要依法确保公民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可以提高居民储蓄、债券和理财产品等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土地流转,增加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充分发挥土地的增值保值作用;扶持发展房东经济,探索改革安置房产权制度,增加房屋的财产性收入;加大探索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推进农村股份合作社改革,增加股份的财产性收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民投资理财观念,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增加资金的财产性收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我市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光明,我们要以,深入“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保证圆满完成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我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