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四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发布时间:2024-01-16 11:26:56 思而思学网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四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四平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四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四平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远在殷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历史上的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汉族、回族、朝鲜族等都在这里生活过。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诸多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加之秀丽的自然风光,为这块土地增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

四平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是满族的“祖宗肇兴之所”。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在这块“贡山”、“贡河”相间环抱的沃土上,伊通满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满族的风俗习惯,心里素质仍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虔心敬存下来的满族传世文物,在1987年3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间,曾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在伊通县,满族仍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伊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过年剪窗花的习俗仍很盛行。老年妇女绾发盘髻,姑娘蓄发为辫,带耳环的随处可见。满族人家还较多地保存着古建筑的遗风,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尤其以萨满教(满族原始家教)的仪式和婚礼最具有代表性。每到祭福祭天婚丧嫁娶,驱魔治病等活动,都要把萨满请来,此时的萨满脱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铃,手持抓鼓和鼓鞭,一边口诵神词,一边盘旋舞蹈,跳跃礼赞,膜拜娱神。

满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国服”地位。旗袍称“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女子旗袍的领口、衣襟、袖头上都镶有艳丽的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婀娜多姿,成为最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服装。

二、四平的简介

四平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地带,位于东北振兴哈大发展轴上,是哈长城市群重要战略支点市,吉林省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全市幅员1.03万平方公里,人口181.4万,其中市区面积1100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62.5平方公里。辖梨树、双辽、伊通三个县(市),铁东、铁西两个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集中区。

四平历史传承悠久。具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在殷周时期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因“四战四平”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马德里”,是全国红色旅游第26条精品线路的第1站。

四平生态环境优美。位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生态宜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8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平方米。

四平区位交通优越。四平是交通枢纽城市,地处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通向沿海口岸和环渤海经济圈必经之路,是东北地区运输半径最短的城市。

四平农业发达领先。四平市是现代农业大市,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素有“东北三大粮仓之一”的美誉,是中国唯一的“优质玉米之都”,粮食总产、单产、商品率均居全国前列。

四平工业基础雄厚。四平市是传统工业城市,“三机两车”曾驰名全国,是“中国换热器之乡”、东北地区首家现代农机装备区域创新示范基地,专用车畅销国内外,优级食用酒精产量全国第一。

四平产业布局清晰。构建“一核统领、一轴贯通、两带拓展”战略空间布局。以四平主城区,形成“北融南开”发展轴、交通轴、物流轴、开放轴、政治文化交流轴。由市区向东延伸,经叶赫,横跨二龙湖向伊通县域方向拓展,形成都市休闲产业带。由铁西区经梨树县向双辽市域方向拓展,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带。

四平文化独具特色。四平市是特色文化城市,叶赫满族镇是清孝慈皇后的出生地,慈禧、隆裕两皇后和“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祖籍地,解放战争时期因“四战四平”闻名中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二人转文化和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四平城市潜力明显。四平是新兴潜力城市,资源要素充沛、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是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三、四平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吉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长春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吉林省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葫芦岛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朝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铁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盘锦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辽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阜新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营口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