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漯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漯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漯河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漯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虽然在普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对此优秀拳种的普及和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存在着失传的危险,急须进一步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项古老而优秀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双人旱船舞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临颖县

双人旱船舞

临颍县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由两个坐船女、一个老梢公和一个撑船女,表演渔家在打鱼时,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戏剧形式的舞蹈。

双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师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民国二十七年,该舞在漯河市演出时,外国记者曾多次拍照,老艺人李水长,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传。片上印有民国二十七年字号。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路径临颍,为了欢迎大军,临颍军民专门在城北关大操场举行双人旱船舞的表演。1951年随军记者李季,著有《出击》一书,书中叙述了大军进入临颍县城时,临颍人民用双人旱船舞欢迎部队的景况。

1957年该舞参加许昌地区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并代表许昌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在郑州演出结束后,苏联专家和翻译同演员亲切握手,亲吻祝贺演出成功。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也慰问了表演双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员。通过郑州会演确定参加全国民舞会演,因女演员突发病未能参加。当时的河南日报第一版正中,还刊登了双人旱船舞的表演剧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双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组织起了这一民间舞蹈,其阵容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连续几年在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胜誉。

铜器舞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源汇区

铜器舞

铜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乐乐器为四扇大铙、四扇大镲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一带,印板王、问

十、董庄、草河李等村,皆有铜器会。据印板王的老艺人黄海东讲,铜器舞源于清朝末叶太平天国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据印板王村领舞人李明德说:开始只打铜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势动作。后来,为了使表演更加热闹,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转”、“急跳”、“走马灯”等调度。分段落段,段与段之间用音乐及领舞独舞衔接,就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来的“四大扇”(两扇大铙、两扇大钹)变化来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锣,一对手钹、一面小锣,当时叫“四大件”。现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铜器舞的音乐共分七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及特色,第一段:一铙;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别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铙;第六段:走马灯;第七段:大花镲。主奏乐器是:大铙、大钹、伴奏乐器有大堂鼓、大锣、手钹、小锣等。领舞化丑脸,头上包黄扎巾(像太平军那样),上身穿蓝褂子、白内衣,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补袜,黑软底革靴。大铙演奏者化黑脸,大钹演奏者化红脸,头上都包黄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袜、黑软底靴。主要道具是一面竹节小鼓(班鼓),一根击鼓和指挥用的竹钢小棍,是领舞兼指挥的工具。

按照问十村一带的民俗,铜器舞于冬闲在大街通衢及广场空地演出,重大节日在舞台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调度线较短,多用“亮”钹手势及“跨”、“换”步法,节奏稍平缓。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调度形式和大钹花齐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击奏手法。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调度形式,演员在走动中表演。第五段,突出大铙的不同击奏手法,调度线最短,表演气氛热烈。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节,其中一百一十九小节运用“走马灯”似的调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领舞“自转”的调度形式。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动作幅度大,节奏稍快,气氛热烈,大钹加花击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体现。铜器舞的表演,有着特殊的风采和韵味:第一:动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领舞指挥,风趣幽默;第三:相辅相成,珠联壁合。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分会与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对该舞录了像。

脑阁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舞阳县

脑阁

脑阁花社,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理想。在舞阳县流传三百多年的“众社龙为首,龙社不挡脑阁道”的说法,印证了“脑阁”的鼎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脑阁”,又叫扶婴社,顾名思义,就是将婴儿置于肩上、头上,扶婴而舞,既有原始杂技的因素,又有民间舞蹈的成分。每付梃子为一个家庭单元,儿女在上玩耍,父亲在下扭舞,母亲在旁边伴舞,每次表演阵容为10至16付梃子。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到明朝末年,从祭祀活动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花社活动。据记载,清朝舞阳县舞泉镇北街村著名艺人有周有得、赵世杰,后经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伟等传人将此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成为方圆几百里群众喜爱的著名花社。

北街“脑阁”,其旗帜为黑色,极为罕见,据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时的正统色彩,北街“脑阁”黑色旗帜保留了原生态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庙祭祀,以示对先民的尊崇。它对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渊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脑阁”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缚之用的铁坎件和用来扶婴的梃子,梃子插在铁坎件上,梃子又分单头和双头,双头梃子上面可站2名婴儿表演,此外还有用来接送婴儿上下梃子及维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时用的铁锤,道具均为铁制红布包裹,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北街“脑阁”表演时多达16副梃子,和着鼓、锣、桡、钗等打击乐的节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婴儿多扮演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扬节目有“二郎担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园三结义”等,演者上下协调,惟妙惟肖,观者如痴如醉。

北街“脑阁”因有婴儿表演,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具有独特的传承性,从自娱自乐到凝聚一心,“脑阁”赋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内涵。

龙舞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郾城

分享到新浪微博龙舞

漯河市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他们在农闲时一方面习武强身,一方面舞龙弄珠,因群众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当时舞龙人的敬业,长时间的演练切磋,何庄村的龙灯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时漯河、郾城等周边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形成影响。民国年间,又以何国钦、何本立、何宝德为首的第二代舞龙人。在原来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无论演员队伍、服饰、道具都较原来有了壮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种原因中断演出了二十年的时间。直到1996年又以时任何庄村村委书记何长勋为首,何宝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为技术教练,并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等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何庄青龙会是郾城区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龙会的龙是青龙,舞龙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红彩衣,乐队着黄彩衣,现有70多人,本舞的锣鼓伴奏,有快、慢、轻、重的强烈区别,但不受节奏限制。玩蛛蛛者带领青龙开始恭贺跑场子,然后进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孔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种套路。已成为何庄村周围数十里,漯河境内村民百姓最喜爱的一支民间表演队伍。

狮舞

所属地区: 河南 · 漯河 · 郾城

分享到新浪微博狮舞

漯河市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其中“双狮舞”共分:“玩灯”(灯,又叫绣球,夜晚可亮),“耍棍”、“狮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组成;“狮子吃碟子”是整个舞蹈的精彩之处,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十六个分别装有鲜美菜肴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舞蹈围绕着一偷一护展开表演,狮子每吃一盘点,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盘点全部吞完。罗汉大怒,手执神禅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菜肴原封不动一一吐回。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中,十六个盘点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狮子与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神禅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戏,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特别是到了晚上玩耍时,双狮两眼发光,随着舞步,伴着鼓点,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还能吐出带火的莲花灯,让人观后拍手叫绝。且演员技艺精湛,表演细腻,在当时方圆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传人杨大雷(1919年出生)领班时期,又增加了武术(单刀、双刀)、气功(油锤灌顶、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杂耍节目,又壮大了队伍,当时整个舞狮队高达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挥)、打击乐队、竹马队、狮子队、武术队、二鬼绊跌等,综合演出,更为壮观。

目前,漯河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心意六合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心意六合拳、农民画、双 人旱船舞、沙河船工号子、双狮舞、合伯宝剑煅造技艺、中医正骨疗法刘氏正骨。合伯宝剑煅造技艺

合伯宝剑乃战国名剑之一,为舞阳县特产,已有2700多年历史,《史记》、《战国策》、《左传》、《新唐书》等史籍对此均有记载。舞阳人前蜀王王建,仗合伯剑定天下,在四川称帝。1984年,舞阳县出土战国合伯剑范(即铸剑模具)。

中医正骨疗法刘氏正骨

郾城区裴城镇坡刘村刘氏正骨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刘氏正骨属于中医正骨手法,最初是以手法整复为主,配以小夹板固定,外敷中草药、膏药。主要治疗四肢骨折、关节脱臼、伤筋劳损。后经几代人继承发扬,至第四代传人刘东成时,整复技术最高。传至现在,除传统整复方法外,也配以手术治疗。

农民画 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人人做诗人,个个当画家”的口号风靡一时。当时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当时的绘画作品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痕迹,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在创作形式上,多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由于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许多美术工作者乐此不疲,“诗画满墙”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一些特别优秀的美术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转变成以纸张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农民画这一新的艺术形态开始萌芽、生长。绘画题材也由“大丰收”向表现农村现实生活过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农民,“农民画”的叫法也就由此而来,寓意为“农民画的画儿”——画风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舞阳民间绘画逐步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吸取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特色,并融合了现代绘画的一些技巧,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本真,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1987年9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舞阳农民画作者武天举等人创作的《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端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果熟时节》7幅作品入选该届艺术节美术展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展出,不禁让美术界人士眼前一亮,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称赞。截至目前,舞阳农民画有专业作者70多位,业余作者近200人,近千幅作品分别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沙河船工号子

沙河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水上劳动时,几个人或众人用自己的语言,主要是为了调动,启发船工们的劳动劲头,鼓舞船工斗志,统一劳动步调为内容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有规律的集体劳动场合由指挥者领唱,以便统一劳动,统一步伐,鼓舞干劲。

它的演唱旋律简单、流畅,节奏清晰、平稳,都是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沙河船工号子”分行船号子、劳动号子、娱乐号子、祭祀号子和民间小调等五大类。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沙河船工号子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漯河非遗】繁城茶馆

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著名的水旱码头和人流、物流中心之—。再辅之以典型的三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商贸文化,带动了繁城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延续至今的茶馆,就是有力的见证者。

如今,该镇依然有20多家古色古香的茶馆,接待着众多爱茶之人。这种乡风独特的茶文化,目前这种习俗仍然在传承发扬。

据介绍,以前茶馆有高中档之分。高档茶馆是文人雅士聚会、叙谈、会友、吟诗作画、品茗赏景之地,也是富商巨贾洽谈生意之场所。较低一级的茶馆是行帮头目即行老们聚集碰头所在。最底层的茶馆则是三教九流之辈活动地方。

新中国成立前夕,老茶馆有近50家。三里五村的中老年人,在劳动、工作之余,不论是上午、下午,或者晚上,都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自己常待的茶馆里喝茶聊天、谈天说地,乐得个自在逍遥。

据考证,繁城茶馆兴起于清朝中期,盛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有关记载及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美国人在繁城西门里开办了一家洋烟厂,这家烟厂就是现在许昌卷烟厂的前身。由于卷烟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所需要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繁城周边的农民很多都贩运卷烟用的各种原材料。后来,山西、陕西、河北的商人也加入到了贩运的行列,外地的商人越来越多。做罢生意,闲暇无事,这些商人们最爱的去处就是茶馆。花上两个铜板,坐在茶馆里,在品茶中,一方面可以与同行联络感情,另一方面可以互通市场行情。茶馆作为外地商人聚会娱乐的场所是再合适不过了。一开始,繁城的茶馆仅限于烟行附近,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不单是外地人爱喝茶,当地爱喝茶的人也多起来,于是繁城的茶馆业越来越兴旺。

繁城的茶文化首先体现在繁城人爱喝茶。在繁城无论贫富,大凡每个家庭都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置办一套自家认为最满意的茶具:锡壶、铜壶、紫砂壶、瓷壶或者铝壶,另外还要有配套的茶杯或茶碗。劳动之余,茶余饭后,只要一空闲时间,人们就会泡上—壶浓茶,然后坐下来慢慢细品。繁城的茶文化还体现在繁城人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不管是远方来宾,还是朋友聚谈,也不论是亲朋聚会,只要走进主人的家门,主人便会热情地把你让到座中,然后把一杯飘着清香的茶水递到你的手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茶馆受到新型娱乐场所的冲击。破败的茶馆显然不能与那些茶楼、酒吧、歌舞厅抗衡,老茶馆的客源 不断减少,来喝茶的大多是老年茶客,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目前,繁城茶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现在的几家虽然尽力经营,但生意很惨淡。

为了保护和传承发扬老茶馆和独特的茶文化,2010年,漯河市把“繁城茶文化”列为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和扶持。我们真心希望有关部门深入挖掘繁城茶文化资源,努力做好茶文化这篇文章,使三国文化与茶文化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王牌,让繁城古镇焕发出多彩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

二、漯河的简介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漯河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三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全市常住人口237.2万人。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5亿元,增长15.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5亿元,增长1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4元,增长9.4%。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古迹还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隋代小商桥等。

漯河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漯河城市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在明朝永乐年间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码头”之称。今天的漯河,更是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漯河是一个钟灵毓秀、泛舟轻歌的北方水城。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于一体的沿河美景尽显城中,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三、漯河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许昌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濮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焦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新乡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鹤壁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安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平顶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洛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开封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郑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