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我的高考征文,高考恢复40周年【全文】

你们当年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你们想看看其他人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吗?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我的高考征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我的高考征文【一】

1985、1986、1987、1988年的黑色7月已离我很遥远了,我却经常在梦里见到中学校舍,考前的焦虑无助,眼前立着巨大的倒计时钟……

1985年,16岁的我刚刚高二,学校从两个“尖子”班中推选出7个“尖子生”参加高考练兵,报的均是高不可及的名校,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我的四次高考。考试前我不当心淋了雨,3天考试一直发烧关节肿痛,结果是我以接近名校录取分数线而名列7人之首。在众人惊羡的目光下我开始了高三的全方位复习,花季少女的春风得意显露无遗,我已经梦想着大学校园里的浪漫约会……

1986年,我高三毕业。考前,班里一名老实巴交的女生写给一名英俊男生的情书落在我手里,我竟然偷偷当起了女包公,把女同学叫出去“洗脑”,而我以两分之差落榜,周围是众人失望与惊诧的目光。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我留在母校开始了痛苦的复读历程。复读生的日子是日复一日的煎熬,所有的课本知识已经陈旧,味同嚼蜡。熟悉的老师与同学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的自尊心,父亲的过分理解与母亲的过度指责让我不敢回家,高考心理《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我的四次高考》。平时的大考小考我仍然是名列前茅。

1987年,像是命运的戏弄,我再次以两分之差落榜。母亲愤怒了,我亲眼看到她砍掉了大门外的一棵小桃树来释放自己的失望,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当地最好的中学住宿复读,那一年我18岁。

从车站到学校的路非常漫长,我带着行李,又累又饿,终于看到一家路边小店进去歇脚,要了五角一碗的牛肉面。店主人把核桃大的一块熟牛肉飞快地切成细丝,与香菜一起浇在面上,那是我吃的一碗世界上最鲜美的牛肉面。我摒弃一切杂念,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重新开始了备考。1988年元旦时收到已经进入大学的一位同学的贺卡,上书:今日之我不惜与昨日之我拼命一战!

这一年,黄豆芽与白菜汤吃得我胃炎复发。每天天不亮就围着操场跑步增加体能,我惊讶于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坚持到最后还有力量冲刺,而自己是个40公斤不到的黑瘦女孩子,毕业照上露出甜甜的微笑和亮晶晶的眼眸。

等待出榜的前一天,我住到同学的家里,一夜聆听他们家的鸽子“咕咕”的叫声。第二天一大早同学用自行车带我去学校,路上就听说自己考了全区的第一名。确认后乘车返乡,天上飘下了微雨,父母听说后相对落泪。

20年弹指一挥间,那4个远去的7月成了我一生的伤痕与财富。

我的高考征文【二】

我从事教育和生物学教学工作25年了,与学生、同事、朋友交谈闲叙,少不了高考的话题,每当此时,我总感慨万分。

我记得1977年的仲冬,白雪覆盖塞北一所县级中学的校园,比我高两届以上的学哥学姐们神情庄重地跨过考试警界线,旁边只站了1名穿蓝衣服的警察。当时,我感觉高考是神圣的。后来从资料查出,这一年报考人数达570万!

1979年,我参加了向往以久的高考,以292分的成绩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当时考理化(史地)、数、语、政、英(英语只作参考分),高考录取率仅为4%,在我读大三时生物学列入高考科目,满分40分,读大四时生物学占50分。

1983年,我毕业回到母校任生物教师,当时高考采用“文理分科”模式,生物占70分。至1992年9年的时光,我连续从事高三班主任和生物学教学工作,获得市县多项奖励,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由于当时河北采取高考预选,我的部分学生无缘参加高考,至今回想起来心中隐隐作痛。

1992年,我参加省阅卷工作时获悉,93年起生物学退出高考,当时心情很失落。但我并没有放弃生物学教学研究,时刻关注高考的变化,9年中有部分省市以不同形式恢复生物学高考,尤其是中科院76位院士给教育部恢复生物学高考联名信,我坚信生物学教学的春天会再次到来,但我的同学绝大部分改行,目前在中学任教的不到10人。高考制度也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事业发展和方向。

2002年,生物学科以理综形式又加入高考队伍,高考采用“3+X”模式。由于工作需要,我2001年调到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任教,9年的厚积薄发,激情再一次燃烧。至2005年4年间,我再次连续任高三班主任和生物学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水平又一次提升,我的学生中一大批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名校,近10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生物学教学期刊,获得市级名师等多项奖励,成就感倍增,高考心理《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我经历的高考变化》。

高考试卷在稳中求变,由全国一张卷演变为分省命题和统一命题结合的多种形式。上海、广东、江苏采用“3+X+1”,其他采用“3+X”。这样有利于各地中学根据当地的文化条件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高校扩招带来了中学扩招,带来了教师的需求和合理流动,2005年我调到北京潞河中学任教。感受到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京城部分家长和孩子非名校不上,非京城校不上而选择复读的艰辛和苦乐!

随着“新课标”模块教学的推广,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这一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高考制度将与之相适应,更加合理、和谐。例如:海南、山东、广东、宁夏2007年高考采用与“新课标”模块教学相适应的多元化高考模式。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山东实行“3+X+1”方案。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方案。“宁夏实行“3+文综/理综”方案。“到2010年各地都将实施,有望改变“一考”变“多考”的模式。

纵观40年高考制度的变化,每一次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都会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高考制度的改革,一定要与课程改革相衔接,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这是一个经历40年高考变化教师的深切体会。

我的高考征文【三】

记忆打开了我脑海的闸门,1977年,中国教育战线迎来了春天,这年夏天,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决定主抓科学教育工作,随之由他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见证高考40年。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示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相隔不到10天,全国众媒体相继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同时透露当年全国高考将在年内举行。

当时,我刚从西语系转到历史系欧美史教研室从教。到任后的首项任务就是批阅1977年高考试卷,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领导对我这个从未触及史学教学者的信任,紧张的是肩负将参加高考的570万青年中的合格考生纳入大学的重任。批阅试卷时,常会碰到似是而非的答卷,既要参考标准答案,也须与同事仔细磋商,最后才标明准确分数。

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新生入学时已近年关。我走近北大南校门,见马路上空悬挂着大红横幅,上面书写着“热烈欢迎新生入学”,路两侧各放着一排桌椅,作为各院系的接待站,当新生们由学校派出的大客车从火车站接来时,接待站人员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气氛犹如新家迎来新人似的欢天喜地、热情洋溢。

此后,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几乎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走到南校门前的那条柏油路,在迎新站前瞥见过脚穿草鞋、腿沾泥巴、肩挑手提行李的农村入学者,也见过着装整齐朴素、风度翩翩的城市男女青年。很快从90年代踏入21世纪的新学年,逢新生入学时,除瞅见由学校派车接来的新生外,还见到不少由家长驾车远道而来的新生,车牌上标着津、晋、豫、皖、鄂、赣……

在庆贺恢复高考后新生入学的同时,我也为自己重新登上讲台而庆幸。几年间,我先后为77、78、79届以及80年代初那几届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大学生讲过一年级基础课,高考心理《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见证高考40年》。每届新生约25人。上课时,我注意到数十双??有神的眼睛,注视着我不时在黑板上写下的少数生僻词汇,听到他们埋首记笔记时发出细微的声音。课间休息时,有同学还主动为我擦黑板,令人感到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教学,不能辜负他们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77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进入高年级时,为执行中德文化交流协定我被派出国。当我回校开讲专题课时,他们行将毕业,其中有几位同学愿找我指导写毕业论文。当他们完成万余字的论文上交后,我仔细阅读着他们的论文,感到他们尽管选题各异,却个个才华横溢。

毕业后,其中一位姓高的同学作为硕博连读生留校任教,那时我已晋升为副教授。一次,他问我:“老师,您知不知道我们班25位同学有几位在国内?”我说不知道,他即告我,连他在内只有5位在国内,另20位全部留学海外。对于文科毕业生有如此高的留学率我当然倍感惊讶。不久,这位姓高的同学获博士学位后出国进修,且懂英、法、德三种外语,在我退休前他已获教授衔。

他们班还有一位姓郝的同学,其毕业论文曾给我审阅,成绩优秀。80年代末留美归来。一天,同事告诉我,我的学生(即指这位姓郝的同学)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晚上打开电视机,果然在校电视屏幕上见到他用流利的英语接待外宾的情景。没过几年,他又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听到这些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当然令人分外高兴,他们人人学有所成,确实了不起。我暗自赞赏77届毕业生。想到恢复高考给有志攀登学术高峰的年轻学者带来多好的机遇,也为国家挖掘出不该埋没的人才而欢呼。

光阴似箭,转瞬40年过去,此时,我既为桃李满天下而兴奋而自豪,又难以抑制内心的愉悦而不得不尽情放声高歌长啸:“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