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白城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发布时间:2024-01-25 02:12:07 思而思学网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白城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白城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白城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一、白城传统民族节日的类型

白城,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科尔沁草原东部,松嫩平原西部,是汉、蒙、满、朝鲜、回等多民族聚居区。

根据民族节日的起源和活动内容,白城民族节日大体分为历法节日、农事节日、集贸节日、社交娱乐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等多种类型。白城地区的汉、满、蒙、回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添仓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小年等节日。满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包括满族的颁金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节庆和歌舞、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锡伯族的怀庆节等等。满族颁金节,在农历十月十三日。由于地区差异,活动时使用名称相同,称“命名日”、“诞生日”等。朝鲜族节日主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等。蒙古族节日主要是春节、那达慕大会、祭俄博、十月二十五日灯节等。“那达慕”蒙古语有游戏或娱乐之意,每年七、八月在牲畜最肥美的季节举行,会上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比赛等活动。

二、白城市节日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和差异性

由于各民族发展历史、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信奉教义等不同,因此,节日庆祝内容和形式不同,表现差异性,呈现个性鲜明、民族特色显著等特征。

以中国最具代表性此春节为例,白城地区的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回族等民族在庆祝春节的时候,表现出很浓郁的民族特色。

白城地区汉族过春节世代相传,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子)、春条、挂签、门神、年画等,使门厅焕然一新,显示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春联以迎春、发财致富、喜庆丰收等为基调。如以迎春颂善为内容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以发家求财为内容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农民在自家粮仓、牲口棚、猪圈贴“六畜兴旺”、“人马平安”、“肥猪满圈”等对联。除夕夜接神祭祖,“接神”指接祖神和接天地诸神和财神等。然后一家老小进屋吃团圆年饺子。正月里民众到各家串亲戚,到街上看扭秧歌、逛庙会等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少数民族过春节形式特色鲜明。满族过春节行大祭。三十晚上,在庭院索罗神杆上锡头中投五谷及猪杂碎以祭祀天神。春节家祭时必须拆除屋内的木隔扇,祭祀在西屋摆设的祖宗牌。也有祭祀北斗等习俗。祭祀过后,晚辈必须向长辈磕头,行辞岁礼,春节间满族要杀神猪,吃白肉血肠。挂旗也是满族流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窗户、门楣上贴挂旗或对联,增加节日气氛。其他春节习俗均与汉族大体相同。

蒙古族的春节称为“白节”,把正月称为“白月”(蒙古语“查干撤剌”),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把春节称为“白节”。由于民族融合作用,白城地区蒙古族受汉、满影响,形成有在院中竖灯笼杆、吃饺子等习俗,重视祭祀。吉林前郭、白城一带蒙古族,除夕夜合家欢乐宴饮,以整羊祭祀,向长者献哈达,敬“拜岁酒”。席间劝酒换歌,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接神时向火堆投“土烈食”,保持着祭火古俗。即将酒饭等扔在燃起的火堆中以祭神。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自己的饮食禁忌,不贴对联,不接神,不发纸。其他习俗则多同汉族。

2、群众性和稳定性

节日习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各民族全民参与的活动,是多年来来逐渐被人们接受、认可,逐渐形成的民俗活动,它凝聚着本民族共同的心理趋向、审美观念的民俗活动,因此具有全民性。参与人数多,气氛热闹,场景感人。例如汉族的清明节,所有汉族都要进行扫墓敬祖活动,而藏族过新年之际,所有藏族人都要去朝圣。

节日是由各族民众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无论从节日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探寻到历史的足迹。例如吉林省城乡有贴“挂签”的习俗,挂签用各种彩纸剪成,上有图案花纹,图案多为吉祥物,如鱼、鸡等,文字多为祝福庆贺之词,如“吉祥如意”等,如果家中有丧葬之事,则贴蓝对联及蓝挂签。珲春地方满族人家老人故去,则有贴白色挂签者。挂签色彩鲜艳,情绪热烈,可增加节日气氛,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一直传承下来。因此,这种传承性使节日习俗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即便如此,节日习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节日民俗也有一定的变异性,伴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各族间的融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节日民俗是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3、休闲性和娱乐性

休闲性和娱乐性是节日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使民众收获到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另一方面,由于节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过春节时,人们都是高高兴兴的走亲访友,随心所欲的放花炮、串亲戚、玩游戏,观看舞龙灯、耍狮子等。节日是民众的一种松弛之道,是人们休养生息、调剂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时节。即使平时再苦再累,节日却是悠闲轻松、舒适惬意的。节日中举行大型的节庆活动,使许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来,经久不衰。

二、白城的简介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经121度38秒至124度22分,北纬44度13分57秒至46度18分。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万人。现辖一区(洮北区)、两县(通榆县、镇赉县)、两市(洮南市、大安市),三个省级开发区(白城经济开发区、大安经济开发区、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五个工业集中区(白城工业园区,洮北、通榆、镇赉、洮南工业集中区)。东、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北、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全市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211公里,总面积25758.73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褶皱地带,分布着丘陵和低山,海拔300-662.6米;东北、东南部为平原,海拔130-140米;西南部广泛分布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大小沙丘、沙垄,海拔150-180米,是潜化沙漠区。最高山峰敖牛山,海拔662.6米;最低地区为镇赉县和大安市境内的月亮湖地区,海拔一般为130米左右。

白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除盛夏短时间内受海洋季风影响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的气候特点。白城市四季分明, 冬长夏短,降水集中在夏季, 雨热同期, 春季干燥多风, 十年九春旱,夏季炎热多雨,雨热不均;秋季温和凉爽且短暂;冬季干冷, 雨雪较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99.9毫米, 其中作物生长季5-9月降水量为355.6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88%,部分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5.2℃,≥10℃活动积温平均为2996.2℃.d,无霜期平均为144天,初霜日平均为9月27日,适宜中晚熟品种引进;光照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5小时(1961年至2000年间),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大。

水域宽广,较大河流8条。嫩江由镇赉县丹岱乡十家子屯入境,在大安市四棵树屯流出,境内江长约150公里。洮儿河由洮北区岭下乡半拉山入境,流经洮北区、洮南市、镇赉县、大安市,由月亮湖注入嫩江,境内河长302.3公里。还有霍林河、蛟流河、那金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额木太河、文牛格尺河。低洼地带散布着湖泡700多个,提供了养殖、灌溉之利。主要有月亮湖、新荒泡,牛心套保泡、哈尔挠泡、洋沙泡、四家泡、老鸹窝泡、莫什海泡、郭家店泡、莫莫格泡、鹅头泡、小西米泡、新平安泡、西二龙泡、他拉红泡、小香海泡等。总水域面积270 033公顷,占幅员11.8%,占全省水域面积26.7%,居全省各市(州)之首。其中,可养殖水面9200公顷,占全省可养殖水面30.7%,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白城辖区内风能资源是吉林省风能储量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据1951年以来气象资料记载,年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平均24天,8级以下的风天,年平均47天,春风尤甚,约占年风天的60%以上,年平均风速可达3.7米/秒。2009年初,长沙中南勘测设计院来我市实地勘测,确定全市可开发风电面积6865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容量2280万千瓦。据气象专家测算,在白城五个县(市、区)内整个大气中,总的风力每年可发电2076亿千瓦时,有效风能密度达每平方米268至348瓦,年平均风速达4.5米每秒(6米高以下的风速),20米高的风速达6米每秒以上。我市风机年有效运行时间达2100多小时,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价值。白城市是吉林省风电开发最早的地区,1999年通榆同发风电场3.06万千瓦并网发电。“十一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白城的风电开发建设步伐。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风电场27个,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3万千瓦。

三、白城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松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白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通化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辽源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四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吉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长春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吉林省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葫芦岛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朝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大家都在看